国际收支的“天花板”(上)

贸易 · 投资  2012年04月24日  

日本的贸易收支时隔31年重现赤字。这对日本来说意味着什么?舩桥晴雄为您一一道来。

日本去年的国际收支统计结果已经公布,结果显示,日本的国际收支时隔31年重现赤字。日元升值和东日本大地震一同给“贸易立国”的日本以重重的一击。

看到这一报道,我想起了“国际收支天花板”这个词。1971年到1972年间,我在大藏省(现改称“财务省”)国际金融局的国际收支科当股长,负责国际收支的统计工作。

在1960年代,日本终于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日本经济也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天生资源匮乏的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战略,并以此为方向,确立了国策。即振兴出口、培养出口产业、拓展世界市场。那时遇到的阻力就是“国际收支天花板”。

也就是说,国内市场景气的话,进口需求就会增大,外汇储备触底。虽然当时对外汇储备设定了月进口额的2倍限度,但如果外汇储备接近这一限额的话,就将导致金融紧缩,需要对法定利率实施上调。这样一来,国内市场就将会走下坡路,减少进口,增加出口,外汇储备得以积累。当积累到安全水平时,就转为金融缓和,国内市场逐渐复苏,恢复繁荣景象。经济活动就是在这样的循环规律中周而复始,在景气和不景气之间循环着。在这种循环中,日本经济自然受到“国际收支天花板”的制约。

国际收支无限度上涨的时期为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1969年9月,法定汇率被上调的时候,人们开始认为日本经济已经不存在“国际收支天花板”一说了。因为日本经济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外汇积累体制。那之后不久,就发生了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尼克松冲击(1971年8月)”。后来,国外汇兑转变为浮动汇率制度(1973年2月)。

经济发展促成了日本模式的形成。

文/舩桥晴雄(历史学家)

相关阅读

分享

关于作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