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让我们来看看东丽的产品研发

2018年04月23日 日本企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中国科技发展都是一直追随海外步伐,以技术创新,特别是中国式2次创新为主;对于企业来说,简单而直接的全球商业兼并,产品代理销售,尽管非常符合各种商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但是也因此让很多企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最近已经有很多学者称中国也将迎来科技发展的转折点,进入技术创新和科学发现并重阶段;同时也有人指出现在的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年轻学者,也不缺科学研究经费,但是缺少良好的科研环境,特别是可以专心一意做学问,潜心耕耘数十载的那种基础环境。

对此,笔者也是大有感触。

无论是企业还是一个国家都更需要积极的投入科研,并为之创造优良的环境。关于科研,日本的一些模式与经验,还是非常值得大家参考与学习的。除了近年来,随着日本国立大学的法人化,改变了一部分文部省研究经费的分配比例,但是来自社会以及企业的科研经费扶持力度强劲,大部分学者还是可以安心做学问的。

笔者在5年前带领技术团队参与一项数十亿投资的锂电池项目开始,才真正意识到,中国企业的科研力量以及企业的技术积累,与国外企业的差距是有多么巨大。投资方也算是一家老牌大企业,企业员工近5000人,每年收益可观,但是这样一家企业仅有一个简单化验室,却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独立研究室。笔者相信这是大多数企业以前都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一科研费钱,但不易出商业价值;第二科研说不好几年能出成果,企业能否坚持住是个问题;第三即使开发成功,如何保证独一无二?

对于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聊聊日本的材料界翘楚“东丽”,看看日本企业是如何对待科研的。

PHOTO

最初开始了解东丽,其实是因为家庭用水的过滤器,简便的安装在家里水龙头出水口,就可以获得净水的装置,而过滤的奥秘就在于里面的一团纤维缠绕的滤芯。到了2015年,偶然遇到一家企业需要解决工业污水处理的问题,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东丽的水处理技术;联系以后,尾上部长居然立马带领技术专家组进行分析研讨,并在三天内给出了解决方案,让人颇为感动。

东丽成立于1926年1月,以生产合成纤维起家,其中就包括用于生产碳纤维的PAN原丝。在意识到碳纤维未来巨大市场潜力后,东丽选定了碳纤维事业,之后不管有多困难,都铁了心咬咬牙坚持下来,一直走到今天成为碳纤维的霸主。

东丽在中国除了基础的纤维、塑料及化成品产业外,也不断地致力于开展在信息通信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环境工程等领域的相关事业。

2016年,东丽集团的总销售营业额达2兆3000亿日元,而其中环境相关的产值占30%左右,健康产业占比10%左右。

10年复10年,东丽何以坚持?

开发出一种商业化材料无疑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是漫长的时间。

例如,东丽从1961年开始研究碳纤维,并在10年后,完成了量产的制造设备并实现商业化,可以说从“0”到“1”已经实现。

然而市场并没有预想的那么美,昂贵的制造成本,导致销售根本就是一件困难事情。如何从“1”到“100”成为碳纤维产业最初的共同问题,海外许多化学公司都纷纷取消了碳纤维的开发或减少了研发投入,其中也包括美国杜邦和德国巴斯夫等大企业。

东丽几代社长却都选择了牺牲短期的收益,不断地投入与开展相关工作,并开发出了钓鱼竿和高尔夫球杆应用业务,同时长期开拓碳纤维在航空业中的应用。如今这些纤维已在波音 787 等各种飞机上广泛使用,同时汽车领域以及新型家电领域,也都开始应用起来。东丽的碳纤维事业从连续亏损,并消耗千亿科研经费,到订单金额万亿计算,花费了近50年时间。

PHOTO

这种发现材料价值的能力以及坚持到底的强烈意志是东丽的研发优势,也是真正的创新得以诞生的背景因素。此外,无论经济形势如何跌宕起伏,企业的管理层都会不断地进行研发投入,许多年以来东丽的研发支出占销售百分比一直未出现重大变化。这些方面也表明了东丽的研发致力于未来的长期持续发展,而不是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这也就给予研究人员充分的优良环境,专心耕耘的信心。

为何东丽独具慧眼?

1970年,东丽与联合碳化物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获得联合碳化物公司的碳化技术。联合碳化物公司代理东丽的碳纤维产品,T300成为美国最畅销的碳纤维。合作到期后,东丽开始自由在美国销售碳纤维。而到了1975年,东丽的碳纤维开始应用在波音737的次承力部件,意味着东丽与波音也早早的开始长期合作。1990年,一种新的高强高模碳纤维预浸料在波音777飞机的主承力部件上获得应用。

同时,东丽公司还获得了欧洲空客公司的认可。法国政府在1982年建立起自己的碳纤维工厂Soficar,东丽拥有其35%的股份。1987年,东丽的T300获准在空客A320主承力部件中应用。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Toraca碳纤维利润达到顶峰。之后“失去的十年”萧条到来,Toraca碳纤维销售一落千丈。1993年碳纤维业务差点被卖出去。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碳纤维的消费量每年15%的速率增长。东丽集团改变策略,直接投资设立工厂,以加强与波音公司的联系以及合作。预浸料工厂就设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部港口塔科马港,碳纤维工厂设在阿拉巴马州的迪凯特。如今波音787,整体结构材料的一半左右,将使用碳纤维强化树脂;从而实现机体的轻量化,大约可以节约20%的燃油消耗。

<东丽绿色创新视频>

回望过去,似乎东丽在选择与波音合作的时候开始,就已经预见了碳纤维新材料可以带来的节能低碳效果并在航空领域大展身手。

随着产能的释放,碳纤维价格下降刺激了消费需求,随后出现新兴市场包括风力发电和汽车改装。2011年,东丽与戴姆勒公司建合资工厂来生产碳纤维部件,并且进入了稳定的盈利期。

而到2014年仅与波音一家的订单金额,就高达1万亿日元。

不断创新的东丽,拥有强大组织力量

东丽技术研发的另一大特色是通过不同领域和文化的密切融合来创造新价值。东丽已经将其所有的研发职能集中在“技术中心”这样一个组织中。通过使许多领域的专家汇聚在这个统一的研发组织内,便于各种技术的融合实现创新,同时也能使公司积极利用许多领域的技术和知识来解决单个业务领域中的问题,从而展现出强大的综合实力。

近年来,大家都发现越来越多的材料工业企业,也都逐步投资布局环境、医疗以及生物质领域,大多数企业也从中获得了新的增长空间。东丽也不例外,投资方向以企业的4大核心技术为基础,寻找产业化的突破点。

而东丽的4大核心技术是什么呢?

就是有机合成化工,高分子合成,生物质应用,纳米材料。

PHOTO

东丽几年来正在通过“技术中心”,进行技术整合,并期待实现“绿色创新”和“生命创新”(东丽近几年专注的领域);同时研发费用方面,还是一如既往的大手笔,3年计划研发经费 1800亿,其中50% 将用于“绿色创新”研发,20% 用于“生命创新”研发。

东丽的加点“·”文化

有趣的是,东丽集团在研究与开发的命题中,并不把研究开发,略写成研发二字,而一定要加上一点,“研究·开发”,以示区别。

开始或许有一点咬文嚼字的感觉,但细细一想,道理也确实值得推敲。

研究的基本是不断的尝试,实验,论证,所以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什么样的结果;而开发的基本是已经定义产品概念,制定方案,解决课题,实现产品。

研究与开发是相似但是不同的概念。

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总是不断尝试新的想法,并证明错误,而在这许许多多的错误中,发现规律,并最终实现某种用途。所以对于研究,即使挑战失败,东丽集团都是给予肯定,并且坚持研究路线的发展,如此的加点手法,也是让技术人员满怀信心,不畏困难敢于挑战。

科研要做就是10年,20年甚至30年。

正如东丽现任CTO阿部晃一描述的那样,东丽自创业以来,就始终坚持“研究与技术开发并重,打造东丽辉煌”的企业理念,不断的将先进材料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向前推进。而先进的材料必定引领崭新的高端产业。

基础材料可能不显露在外表,但是却被应用到最终产品里面。比如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发明,最终衍生出化纤产业,树脂产业等等;半导体的发明,延伸到晶体管以及现代IT产业。所以当碳纤维复合材料正真实现普及的话,除了对飞机行业的改变,还将带来各行各业的全新改变,成就新的价值。

常年的坚持和不断的科研,才最终实现了伟大的技术革新。东丽碳纤维事业的发展史,也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给技术寻找一个好的用途方向,就需要创意来改变。东丽技术也玩跨界,并带来全新价值。2000年与优衣库合作,通过改变服装纤维材料,实现功能材料,一改优衣库平民价格服装的一般认识,而是让消费者发现,价格实惠的背后,还有这样的高科技应用。2003年“HEATTECH”系列大获成功,企业双赢局面。为此去年10月在纽约,两家企业还共同举办来了主题展览会「The Art and Science of LifeWear –Celebrating 15 Years of Innovation -」。

东丽碳纤维事业的成功或许不能复制,但是这样的发展过程,值得企业管理层和科研学者参考和学习。在东丽的研究员以及技术人员,都有一种“刨根问底”的钻研劲;在一个问题上深入研究,就又会有新的发现或者不同的观点产生。然而现代社会,能够在一件事上,做到极致的,恐怕还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文/容江(亚洲高新技术交流协会)
图/东丽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