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主要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

金融 · 财政  2013年09月05日  
sales

从QE的角度出发,主要央行的金融举措概略如下。

(1)日本从1993年金融泡沫破裂到2000年实施了如下政策:为应对危机①央行采取了紧急措施;②金融监管机构和财政机构协调配合,谋求金融系统的重建;③然而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几经周折,2001年3月的量化宽松成为金融政策的主要着眼点。当时,民间银行持有的日本银行活期存款余额低于5兆日元(基础货币为60兆日元),2005年超过32兆日元(基础货币为110兆日元)。2006年停止量化宽松政策后,政策性利率调整为0.5%,日本央行活期存款余额减少到8兆日元(基础货币为88兆日元)。2008年末之后,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恢复,在日银总裁黑田东彦提出新政策的2012年底,零利率、活期存款余额勉强达到47兆日元(基础货币为138兆日元)。本次大胆的量化宽松政策明确提出2%的通胀预期,以与此配合的大规模总量宽松政策为框架,明确地将主要目标设定在③上。

这里的关键是,尽管央行可以通过放款给银行部门或从银行部门购入国债等方式,增加银行部门在央行的活期存款(增加基础货币),但能否作为资金用于银行部门外的投资和融通,换句话说,货币供应量增加与否完全取决于银行部门。也就是说,民间银行是否动用央行所持有的活期存款进行实体经济的融投资,取决于自身的判断。量化宽松政策奏效与否也取决于此。日本民间银行和实体经济反应极其迟缓,作为运用方的民间银行更重视对国债的投入。(美国在下面提到的QE3之后,货币供应量几乎没有增加,即便如此仍然出现了民间银行为住宅金融等领域提供资金的征兆。而欧洲没有发表明确的政策目标,比日本更多地将资金滞留在央行的帐户里。

(2)美国在雷曼冲击后的2008年9月到当年年末,紧急实施了①和②。即2008年美国财政部提出了巨额(7,000亿美元)财政救市计划,几经周折,目标是向金融机构等直接注资。同年11月,FRB以6,000亿美元为限购入了政府扶植机构的住宅担保债券,采取一系列金融手段使住宅融资及金融市场免于全部冻结(所谓的QE1)。随后的2010年、2012年,相继展开了QE2、QE3,同时明确提出了2~2.5%的通胀目标,阐明了降低失业率至6.5%的方针政策。这些举措都以③为主要着眼点。在此背景下,美国经济进入2013年6月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

(3)在主要国家中,英国早在1992年就已将通胀预期纳入金融政策之中。后来也没有出现大的经济动荡,在雷曼冲击发生前,2007年北岩银行破产,英国率先采取了①②两项应对措施,加强了资金供给和公共资本投入。

雷曼冲击后的2009年年初,英国政府和英格兰银行实施了包括供给资金、处理不良债权、注入资本在内的综合性方针,同年2月大幅降低政策性利率(0.5%),5月以后继续推行大规模国债购入政策。主要目标是将重点从谋求金融市场正常化的①②向③转移,促进了股价上扬和住宅资产价格上涨。但是,主流观点认为此举并没有对实体经济带来正面影响。

(4)欧盟(准确是指使用欧元的欧元区)以往的欧洲央行金融宽松政策主要以①为中心,从特里谢开始逐步展开的金融宽松政策,在德拉吉上任后被进一步强化。2012年9月,为挽救金融政策波及的制造业而设立了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总而言之,欧洲央行并没有明确采纳以③为意图的政策。然而,欧元区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持续低迷。2013年5月,美联储有关人士暗示“欧洲央行可能会采用量化宽松政策”,表明欧洲央行距实施③为特征的量化宽松政策仅一步之遥。不过,欧洲央行有关人士中也有人批评德拉吉的长期再融资行动和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性质模糊,加深了量化宽松的程度。

通胀预期反映的不是直接预期,而是以2%为物价稳定的判断标准。德国等国家深深忧虑于通货膨胀和政府债务货币化,在此背景下,欧元区失业率居高不下,2012年后半年到2013年年中政策性利率下调至0.5%。

sales

文/北村岁治(早稻田大学教授)

 

相关阅读

分享

关于作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