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传统与革新 东京艺术大学 克隆文化遗产技术与传统技术融合使得国宝再现

产学研合作系列 2018年02月16日

将难以分辨的画和只留有痕迹的文化遗产还原到刚制作出来的样子,像穿越时空一样,回到过去把文化遗产拿到现代,要实现这些,克隆文化遗产技术似乎可以发挥作用。克隆文化遗产技术是使用梦幻般的技术再现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同时让地区的传统工艺活跃起来。

◆ 劣化、消失的文化遗产

目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各种危机。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扬曾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繁荣一时。在象征融合希腊文明、琐罗亚斯德教和佛教的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巴米扬有东、西两尊大佛像,但是在2001年被旧塔利班政权炸毁,东大佛天花板上(龛顶)的壁画也被炸得粉碎。在日本也有很多像在临摹作业中烧毁的法隆寺金堂壁画等,真可惜失去了,已无法再鉴赏到实物的作品。

东京艺术大学(以下简称东京艺大)拥有利用高精度三次元测量器、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印刷技术等最尖端的文化遗产复原技术复原“克隆文化遗产”的专利技术。法隆寺的金堂外阵壁画12面、释迦三尊像和宝盖的复原就是利用这种技术恢复严重劣化或已经消失的文化遗产的原来面貌、使之继承给未来的一个尝试。

PHOTO

图片1 展示会场图片(photo:KIOKU Keizo)(提供:东京艺术大学COI据点)

法隆寺里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群西院伽蓝,在西院伽蓝中心附近的金堂里配置着飞鸟时代制作的释迦三尊像等诸多佛像。天花板上曾吊着凤凰交相飞舞的豪华的宝盖,堂内曾描绘着可称为佛教绘画至宝的壁画。但是,1949年(昭和24年)金堂外阵壁画12面被烧毁,现在金堂内配置的是1965年以后(昭和40年代)描绘的重现摹本。

◆ 克服保护和开放的矛盾

photo

图片2东京艺大
宫廻正明教授

刚开始研究时,我们复制了与实物一样大的高句丽古坟群(世界遗产)江西大墓的壁画。我们使用数字技术将原校长故平山郁夫搞到的照片的胶片制作成鲜明的与实物尺寸相同的图像。最后用手工完成了细微部分的着色。我们从这里开始发展,好不容易摸索到了克隆文化遗产技术。

东京艺大研究生院美术研究科文化遗产保护学专业教授兼社会协作中心主任(校长特命·社会协作负责人)宫廻(MIYASAKO)正明(图片2)指出:“文化遗产要求保护和开放并存,但这是相互矛盾的。针对不断劣化的文化遗产最好的选择是不开放,但是不开放的话,价值就无法得到共享,也就失去了它原本存在的意义。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克隆文化遗产技术”。法隆寺的释迦三尊像是国宝,只有到当地去才能看到。“决不拿出家门外的珍藏”意味着无法广泛共享。于是,我们向法隆寺管长大野玄妙询问可否用克隆文化遗产技术使释迦三尊像复苏,得到了管长的允许。我们还取得了当时的文化厅长官的许可,开始了国宝的克隆制作。

◆ 科学分析空间、形状、素材、质感、颜色,忠实再现

传统的模写或仿制的弱点是“难以把握形状的正确性”和“耗费时间”,数字技术在这方面占有优势,但另一方面,存在着令人感到制作技巧无法得到继承的担忧。但是,光依赖数字技术完成图像以及造型数据的编辑和印刷,除此之外的质感再现、涂色和最后完成造型等作业都通过使用传统手法来完成,就可以使制作技巧得到继承,在短时间内完成正确的形状再现成为可能。

运用对原作的详细调查、最尖端的数字技术和传统的模拟技术,忠实地再现了颜料和基底材料的成分以及表面的凸凹,甚至于笔触。采用人的手艺和感性,不仅再现了与原作同样的素材、同样的质感,甚至还再现了技巧、文化背景、心理等艺术的基因。此外,还使失去的文化遗产得以重新出现,将原来需要花5年10年的制作时间缩短到几个月,并通过数字技术的并用使制作成本得以大幅削减。于是不仅使得移动美术馆、代替展示开放等成为可能,拍照不用说了,直接用手触摸,用五官去感受都成为了可能。克隆文化遗产技术作为使保护和开放相调和的手段,也受到了国际社会对此寄予的巨大期待。

◆ 释迦三尊像的制作工程

再现工程

①测量·分析原型绘制(东京艺术大学COI据点)

PHOTO PHOTO

图片3 3次元测量摄影共计239次(提供:东京艺术大学COI据点)

PHOTO

图片4 3D造型输出 (提供:东京艺术大学COI据点)

②铜像的铸造·镂金(高冈铜器)

PHOTO

高冈铜器是大约400年前,创立高冈町(现在的富山县高冈市)的加贺前田家第二代户主前田利长请来7名铸造师开始制造的。当时铁是主要的材料,从江户中期开始变成使用铜,发展了美术品、佛具、茶道用的烧水锅等金属器具的加工技术。这一技术被应用于黄铜、锡、铝等金属的铸造,甚至被用于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奎尔公馆别邸正门“龙之门”的钟的复原,在历史纪念碑以及工艺品的修复再现上被寄予很大的期待。据说东京艺大从克隆文化遗产如还能有助于促进地方发展的意愿出发向高冈铜器探询了合作意向。于是融合彼此的传统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复原项目就起动了。

PHOTO

图片5 从注入口注入铜合金=右侍像

PHOTO

图片6 使文字(日语的假名)「はらい」和「とめ」同当时的字体相一致

③台座的木工·木雕(井波雕刻)

PHOTO

井波雕刻是在作为真宗大谷派井波别院瑞泉寺的门前街曾经繁荣一时的井波(富山县南砺市)被继承下来的传统工艺。从京都请来重建被大火烧毁的瑞泉寺的雕刻师们的技法被主要修建神社、寺院、宫殿的木匠们继承下来,奠定了现在的井波雕刻的基础。名古屋城本丸御殿重建的时候,格窗的建造就用了这种技术。

PHOTO

图片7 从粗刨到最后完成共分别使用了约200个凿子

图片5、6、7:利用高冈市400年以上的铸造技术和南砺市600年以上的雕刻技术促进地方产业繁荣活跃模式的构建·展开事业推进协议会

④最后的精加工(东京艺术大学COI据点)

PHOTO

以测量·分析的数据为基础,使用3D打印机制作原型,由传统工艺高冈铜器振兴公会和井波雕刻合作社,使用在当地被继承下来的传统的铸造和雕刻技法,实现了释迦三尊像在现代的再现。由东京艺大的艺术家们通过最后的精加工复制出了从科学上来讲同原释迦三尊像无比相同的佛像,实现了日本的艺术文化、地域的传统技术和历史性美术工艺品的三位一体。

◆ 能触摸的文化遗产,使艺术变得离我们更近

2017年3月,在圣德总寺院法隆寺和东京艺大COI据点,东京艺大社会协作中心的特别协助下,作为富山县高冈市、南砺市等促进地方产业繁荣活跃模式构建·展开事业的一环,举办了“法隆寺再现释迦三尊像—飞鸟告知未来—展”。来自县内外超过18000人的观众来到会场“Wing Wing 高冈”(富山县高冈市)参观了展览。

东京艺大的成果展示品富有视觉冲击效果。在“JST展览会2016”上,展出了文化共有研究小组制作的以巴米扬东大佛天棚壁画“天空飞翔的太阳神”为中心的克隆文化遗产。在去年举办的“JST展览会2017”的东京艺大COI项目展位上展出了与“巴别塔的研究(Study of BABEL)”相关的展示。这些展示分别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视线,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

东京艺大教授宫廻正明回顾说:“这也做不到,那也做不到的既成观念是一种障碍。当想要做某件事时,有时候会马上认为自己做不到,譬如“在丝绸上无法印染啦”“因为有无法进行3D扫描的部分,所以不行啦”等等。“做不到”这句话本身就是最大的障碍。到底能不能做到,大家一起来商量,不从探讨可行的办法着手去做,就无法实现文化遗产的再现”。

“我们想试试用克隆技术再现所有的国宝”宫廻正明热情高涨地说。“文化遗产一年内仅仅开放一段时间,开放时间以外是无法参观的。保护文化遗产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对外开放。但是,为了同观光共享却又需要对外开放,这里面存在着矛盾。因此,我们可以在原作保护期间开放克隆文化遗产”。

从2013年起动的东京艺大COI据点是到2021年截止的有时限的项目。现在刚过了折回点,而梵高的绘画也已经开始褪色,所以不断有人提出要在褪色前制作克隆画,我们与海外的合作也在逐渐扩大。宫廻正明说的“买卖用原作,继承用克隆”的这句话,有可能使世界文化遗产和艺术变得离我们越来越近。

(采访·编辑:本杂志主编 山口泰博)

相关链接
出处:《产学官合作期刊》 2018年1月号[网址]

相关阅读
向复原阿富汗巴米扬壁画发起挑战[网址]
井上隆史 投稿一览[网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