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梁启超的诗论与德富苏峰(二)

2015年08月11日 文化交流

梁启超与德富苏峰同为诗坛改革者,两人拥有相同的出发点。

诗界革命理论的语句出现在梁的日记的时间与他读完苏峰诗论的时间正好一前一后,加上考虑到梁启超本身"随有所见、随即发表"的性格,对诗界革命运动久久不得成功的状况,忧心忡忡地梁启超,参考了苏峰诗论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笔者留意到梁启超的诗论中频繁出现的莎士比亚,弥尔顿,荷马,拜伦,但丁等西洋文豪的名字。其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9号(1902年6月6日)坦言:"荷、莎、弥、田诸家之作、余未能读、不敢妄下比隲。"上面的文学者的作品梁启超没有读过,却列举他们的作品来议论。笔者认为这是梁启超参照了苏峰的诗论。不仅如此,梁启超的诗论的构成与德富苏峰诗论对新诗的期待是一致的。

梁启超说:"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与此项对照的是,苏峰说:"分析诗有三个要素,第一是语言,第二是格律,第三是观念。"梁启超所说的新意境即苏峰所谓的诗的观念,新语句不用说是语言的问题,再次,苏峰说言格律的问题即与梁启超说所古人的风格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梁启超所言新诗的要素所举的三点都苏峰的诗论是相应的。

梁启超的诗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峰的影响,但他也认识到日中两国的文学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梁启超对苏峰诗论的接受也不是没有区别,没有选择的。两者作为当时代表本国的新闻人,历史学者有着相同的身份。另一方面,与诗人梁启超不同的是,苏峰自己也承认:"我自己不是诗人,没有作过诗。"在他的诗论里只尝试举了少量的具体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论证时说:"人丸(柿本人麻吕)赤人(山部赤人)是平安时代的诗人。"这好比将李白说成宋代的诗人一样犯了低水平的错误,不久被和歌大家井上通泰严正指出其知识的欠缺。而梁启超谦逊的说:"余虽不能为诗、然尝好论诗。"实际上梁启超一生至少留下511首诗。他的诗到现在都受到很高的评价。

由于梁启超自己本身是诗人,常将中国诗歌放入历史长河中探求今后中国诗歌应有的特质。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理论无疑受到日本诗界引进西洋诗风潮的影响。在方法论上给梁启超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但是日本同样处在引进西洋诗学理论的初始阶段,特别是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也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梁启超考虑到将运动的阻力降到最低限,让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新的理论,方法易于接受,加上中国诗歌史上存在不改变诗型而创出新意境的成功例,使得梁启超坚持旧诗形式的主张。可以说梁启超运用其独自的功夫,使得西洋的新意境融入中国古诗的旧形式之中。正式拉开了中国近代诗歌改革运动的帷幕。

梁启超的诗论与德富苏峰(二)

同志社大学图书馆藏梁启超与德富苏峰书

文/李海
编辑修改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作者略历

李海李 海

毕业于名古屋大学,文学博士。2012年9月开始在香港卫视东京记者站工作。樱美林大学东北亚综合研究所运营委员,安保政策研究会研究员,日本外国特派员协会奖学会委员。著书《流亡日本期间的梁启超》(日语,樱美林大学东北亚综合研究所出版)翻译《日本如何面对历史》(人民出版社)监译《融冰之旅――日本原政要北大讲演录》(人民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