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梁启超的诗论与德富苏峰(一)

2015年08月05日 文化交流

中国近代首屈一指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后亡命日本。在其流亡日本期间,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报刊杂志。通过翻译日文著作,将西学传入中国数其功劳最大。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至中华民国成立为止,在长达14年的流亡生涯中,他与日本的政界,学界的众多的知识分子有着广泛的交流。其中,梁启超与明治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新闻人德富苏峰的交流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本文就梁启超的诗论与德富苏峰作一比较。

诗界革命论前梁启超批判当时诗坛的诗风时说到:

余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尝相见者、是最可恨也。

梁启超对诗人的目光只朝向过去而感到不满。为改变这种状况,他志向于追求别异,苦心于如何给诗坛带来新的气象。然而梁启超虽有改革诗界的远大理想,但是西洋诗学的书籍未被译出,没有可以参照的模范诗歌。在流亡日本之前,梁启超的奋斗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提出改革诗坛的理论不得不等到他流亡日本之后。

梁启超酷爱读书。在海外旅途中,一有时间就用来读书。他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的船上,为排遣郁闷的心情,从军舰大岛号舰长的手中得到《佳人之奇遇》,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梁启超不是读死书的人,他常常思考如何将新知活用到启蒙活动当中来。在前往夏威夷的船上提倡诗论时,他也带了不少书籍。

日以读书消遣、读德富苏峰所著将来之日本、及国民丛书数种、德富氏为日本三大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雋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苏峰在日本鼓吹平民主义甚有功、又不仅以文豪者。

在此记述中,《将来之日本》(1896年刊行)《国民丛书》(1891年到1913年)是当时的畅销书,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力的书籍。苏峰在《将来之日本》中论到,能与西洋文明相对抗的日本社会该有的姿态。这是与当时福泽谕吉《文明论之概略》相比肩的唯一的书籍。

梁启超所持有的是1899年12月以前出版的几册《国民丛书》。其中第5册《文学断片》(1898年3月9日)中,收录了苏峰的诗论《新日本的诗人》。如前所述,梁启超来日前就抱有改革诗坛的志向,但苦于找不到解决的方案,结果以失败告终的经验。这时与苏峰的诗论相会,在方法论上成为了给他的诗论带来革新的契机。

梁启超的诗论与德富苏峰(一)

同志社大学图书馆藏梁启超与德富苏峰书

文/李海
编辑修改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作者略历

李海李 海

毕业于名古屋大学,文学博士。2012年9月开始在香港卫视东京记者站工作。樱美林大学东北亚综合研究所运营委员,安保政策研究会研究员,日本外国特派员协会奖学会委员。著书《流亡日本期间的梁启超》(日语,樱美林大学东北亚综合研究所出版)翻译《日本如何面对历史》(人民出版社)监译《融冰之旅――日本原政要北大讲演录》(人民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