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第32届中日学生会议感言

2013年09月15日 文化交流

我与中日学生会议(CJSC)结缘于2012年的暑假。那一年,作为第31届中国会议外交分科会广州地区的参加者,我就深深被这个学生自营的平台所打动,所以在广州组委会换届时,我选择了留下,成为了第32届中日学生会议广州组委会实行委员长。

很多人都会这样问:中日学生会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平台?从参加者到组织者,从享受者到付出者,我想我有资格这样回答:中日学生会议是一个让你重塑自我的舞台。我们在交流中成长,在成长中蜕变,在蜕变中成熟,总有一天会成为国之脊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的闭塞和不自知最终会导致一国的止步不前,我们与日本一衣带水,可是我们对彼此的印象是否还是停留在主观的评价之中?不知道、不了解才是最可怕的。

2013年,正值中日两国国家间关系紧张之际,两国对彼此的国民印象都有所恶化,误解与矛盾加深。这一年,第32届中日学生会议于8月如期召开,我在日本的十三天,感触良多,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国民性、人与自然、多样性、体系化和自动化。

素闻日本的国民素质高,比如服务行业中的彬彬有礼、排队候车时的有条不紊、陌生人之间的彼此寒暄,但是这些只有切身经历后,才会有所感悟和触动。一国的国民性通常都是建立在其传统之上的,然后再由都市的现代化加以润色,我觉得日本的国民性是传统与现代化综合作用的产物,日本特有的小而精、精而美实在令人赞叹。但是,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文化会孕育出不同的国民性,我们可以有对比,并在比较中寻求改进的机会,但是不能因此而片面的评价某国国民素质高或低。印象最深的是花火大会,尽管经历了一天的劳顿,但是女子们还是会精心打扮,穿上传统服饰,男子们也会默默陪同,街道水泄不通,熙熙攘攘坐满了等待观看焰火的行人,而在中国却很难找到类似的传统集会。在我看来传统是凝聚民心的机会,国民对自己国民性的认同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的稳定和发展,特有的国民性便是特有的文化传承。

在日本,人与自然关系极近。初到日本,就已经对沿途绿化面积之广泛有所感叹,后来从东京辗转到奈良,再到京都,就会发现无论在何处都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在东京的街角旁,偶然的一抬头,就能看到鸟儿的掠影;在奈良的夏夜里,躺在青石路上,微风徐徐吹过,看夕阳西下,风光无限;在京都的晨雨中,静默的坐在窗前,虫鸣汇成小曲,悠远而动听。人在日本,可以切实的体验到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觉,人们敬重自然,爱护自然,垃圾分门别类,尽管不能随时在街头巷尾找到垃圾桶,但也看不见乱扔垃圾的行为,四处都打扫的干净而整洁。我看着那些酷似电影场景的画面,忽然明白为什么宫崎骏的电影里总是充满了温情,那是对自然的爱,以及对自然的反馈。

谈到多样性,其实主要是针对于会议中参加者思想的多样性。本届会议的参加者背景各不相同,皆为各方优秀之士,大家在议题讨论中都能够各抒己见,在思想的交锋中碰撞智慧的火花。一方面,中日双方各有特点,中方的参加者比较注重事实和考察,而日方的参加者比较关注数据及统计;另一方面,参加者个人的政治倾向性也有不同,分歧和争执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议题讨论才越发的有意思,我们也越能真实的了解彼此的所思所想,思维的多样性、见解的多样性让我们在沟通中相互理解、坦诚相对,我们在比较中成长,在借鉴中进步,在合作中彼此关怀、惺惺相惜。

最后是体系化和自动化,在十三天会议日程中,我一共参与了两次实地考察,一次是作为信息分科会的一员去了日本共同通信社进行参观和采访,另一次是来到丰田工厂考察。其中丰田工厂的参观给我的印象极深,用两个词总结就是体系化和自动化。我是一个文科生,对于汽车生产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在组装汽车时工厂的生产线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即冲压工序、焊接工序、喷漆工序、组装工序、车检工序。工厂的体系化和自动化生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自动化生产中还设置了拉绳报警和安东,另外,准时化生产保证了工厂的高效率,整个过程中验误系统要使用多达1500次,保证了汽车的安全性能。除此之外,我发现丰田工厂目前致力于研发环保型汽车,诸如燃料电池汽车等,可见丰田工厂一方面着眼于生产的体系化和自动化,另一方面面向未来,积极研发新型环保产品。我的个人感想是,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公司,如果想要保证其产品不被淘汰就要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与时俱进,而这达成这两点目的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制度,比如丰田工厂的体系化和自动化生产,其次需要的就是人才和创新。参观完丰田工厂,我觉得复合型人才是当下社会的需求,只有不断的扩宽自己的眼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尽管第32届中日学生会议已经结束,但是我将继续秉持着青年成长、中日友好的初心继续下一站旅程。现在,我们以学生的视角,探寻纷繁复杂的世界,用真诚的心态,构筑中日友好的桥梁;将来,我们便会站在时代的舞台,成为中流砥柱,时间会见证我们的足迹。最后,感谢一直以来对中日学生会议给予支持的各界人士,我们明年再聚。

Exif_JPEG_PICTURE

文/管婷婷(中日学生会议广州组委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