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为了改善关系,实施现实性的应对措施

2012年12月11日 文化交流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中国综合研究中心主办的紧急研讨会“中国新体制之下的日中关系”于2012年11月29日在东京都召开,JST中国综合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有马朗人、同志社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加藤千洋、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高原明生、中央大学大学院教授服部健治、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新领域研究中心主任大西康雄、富士通综研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柯隆、敏实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川口清、佳能全球化战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濑口清之等出席了研讨会。

首先,有马先生作为主办方代表发表了讲话。有马先生讲道:自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不断扩大学术、研究、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近年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备受世人瞩目,其成果体现在论文引用篇数、专利申请件数,以及宇宙、核能、超级计算机、海洋开发等方面。有马先生还说,要想解决亚洲和全世界规模的课题,日中共同推进科学技术项目发展的时代到来了,他还提议“日中韩三国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共同合作,解决人类共有的难题,实现共存共荣。”

三位专家的主题演讲

东京大学的高原教授以“党代会后的中国政治和中日关系”为题做了发言。2006年10月,安倍晋三首相闪电般访问中国,并且在战略互惠关系方面达成了共识,高原教授解释道:“恶化的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发生改变的原因正是两国关系既有着脆弱性的一面,也有强韧性的一面。”他分析认为,两国关系的脆弱性表现在历史问题、日美安保条约、钓鱼岛问题、相互不信任、民族主义等方面;而强韧性则表现在经济的相互依存、社会、文化交流、非传统性的安全保障合作(传染病、毒品犯罪、海盗问题、地球环境问题)等方面,他呼吁两国“应该加强两国关系的强韧性方面,消除脆弱性”。此外,高原教授还提议,日本外交应当采取的姿态是1、在中国不向钓鱼岛附近海域派遣船只的条件下,努力维持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两国状态;2、确认日中共同的利益和作为大国应尽的责任,为邻近各国和国际社会做贡献;3、致力于直接面向中国普通民众的文化外交;4、(日本)不能忘记曾经是日中战争加害者的历史事实。

接下来,中央大学的服部教授做了题为“日本企业如何应对中日经济关系的新局面”的发言。自邦交正常化(1972年)以来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日中的经济关系在日本政府的开发援助和支援中国加入WTO的合作下得到了稳步发展。2001年以后,中国作为消费市场的魅力不断扩大,中国企业获得了成长和自立,中日之间的关系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关系。可以说是转变成了“协调”、“竞争及竞赛”的经济关系。服部教授还指出,由于发生的反日游行,使日本企业的对中态度有以下动向:1、对于已经确定的中国事业大多数将继续推进;2、汲取遭受破坏活动的经验,将强化风险管理体制;3、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存性、分散风险。

最后发言的是大西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不断变化的中国经济和日本”。首先,大西教授指出,如今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有:1、作为经济增长模式的投资主导型经济已发展到极限;2、由于人力费用的上升,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也发展到巅峰;3、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这7年间上升了25%等等。剩余劳动力丰富的“人口红利期”到2030年左右结束的时候,中国将会和日本一样陷入经济增长疲软状态。“在剩下的17年,究竟能够进行怎样的改革。”这是中国面临的课题。此外,“中国要想继续实现经济增长,经济革新、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极为必要。而在这些方面日本拥有优势和经验,而且在人民币的国际化方面日本也能够予以协作。”大西教授希望中国能够重新认识日本的重要性,他还强调希望日本企业“能够与需要技术能力和品牌能力的中国企业联合,寻找机会开拓中国国内市场和第三国市场。”

专题小组讨论会

富士通综研的柯隆先生指出,“日本企业的品牌力量与20年前、10年前相比降低了。如何恢复国力和品牌力量是日本面临的课题。”柯隆先生还指出,日本企业面临的中国风险有:1、国家风险(政治、政策变更);2、操作风险(信用问题、品质管理、人工费用、罢工、人民币汇率等);3、安全风险(治安、破坏活动等)。他指出,日本企业没能很好地应对第三个安全风险,必须强化信息收集工作和信息共享工作。

佳能全球化战略研究所的濑口先生则强调:“2005年以后,中国经济从出口、投资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型,2006年以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一万美元的城市数量为零,之后这类城市相继出现,预计其人口规模到2013年将增长到两亿三千万人。购买力的扩大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可以说是顺风之势。”

文/铃木晓彦(中国综合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