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名古屋大学上海事务所札记

2012年02月12日 文化交流

前言

名古屋大学于2005年11月在上海的著名商业中心徐家汇开设了事务所,之后作为与中国进行交流的窗口开展活动。以下将首先简单介绍本事务所业务活动的前提——名古屋大学国际交流的现状,之后再介绍本事务所的业务活动内容。

 名古屋大学的国际交流及留学生的接收情况

 

名古屋大学比其他大学(特别是国立大学)更早地致力于国际交流,1973年与美国的奥柏林学院及印度的浦那大学签订了首次大学学术交流协定。顺便一提,如果仅限于国立大学的大学间协定,则早于本校签订的大学间国际交流协定有:1969年东京大学与波鸿-鲁尔大学(德国)、1972年北海道大学与波特兰州立大学、东京大学与艾塞克斯大学、大分大学与旧金山州立大学(参照文部科学省“大学间等交流协定签订情况调查(截至2006年10月1日)”〔文部科学省主页刊载〕)。截至2009年7月1日,本校与84所大学、研究机构签订了大学间学术交流协定,并与109所大学、研究机构签订了部局间学术交流协定。其中与中国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签订的协定包括,14项大学间学术交流协定、28项部局间学术交流协定,当中最早的是1982年与南京大学签订的大学间学术交流协定。而该项协定也是南京大学第一次与海外大学签订的学术交流协定,与此后将介绍的南京大学、名古屋大学、北海道大学联合大学日息息相关。

接着,我们来看留学生的接收实绩,2000年度总数已经突破1,000人。2003年以前,国立大学方面,本校仅次于东大、京大,排名第3位(如包括私立大学在内,在所有大学的排名中约名列第5位);2001年以前,在所有大学的排名中也名列5位以内(参照文部科学省“留学生接收概况(2003年版)”〔文部科学省主页刊载〕)。由于近年其他大学也积极接收留学生,因此接收实绩在所有大学的排名中,约名列第10位(参考JASSO“留学生接收概况(各年度版)”〔JASSO主页刊载〕)。此外,本校的规模为:院系学生约10,000人(包括修读科目等学业的学生、旁听生、非在籍学生等)、研究生约6,000人(包括非在籍学生等),由此看来,不但数字庞大,而且留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在国立大学当中尤其突出。

本校接收的留学生数量之所以如此众多(增加),其背景原因如下。1991年,设置了国际开发研究科,目的是在国际开发合作、国际交流领域培养活跃的人才;1998年,设置了国际语言文化研究科,以日语语言文化、日语教育、多元化文化等的教育和研究为核心。这些研究科积极地接收外国、特别是亚洲的留学生,这一点从其教育研究特色也不难看出。而自1996年起,实施留学生交换项目(NUPACE〔Nagoya University Program for Academic Exchange〕),以4个月至1年为期,期间与本校签订学术交流协定的大学在校生(本科生、研究生)可以交换留学生的身份在本校学习。定额人数为65人,但该项目好评如潮,近年报名的人数是定额人数的数倍。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以本校法学研究科为中心,一直致力于对亚洲实施体制转变的国家提供法律建设方面的支援。名古屋大学实施的法律建设支援,主要对象国是越南、柬埔寨、老挝、乌兹别克斯坦、蒙古等东南亚及中亚国家,并且我们的着眼点在于人才培养,因此同时积极接收来自这些对象国的留学生。鉴于我们的努力,文部科学省在日本全国设置的7所国际教育合作研究中心中,其中有2所(农学及法政)设于名古屋大学。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日本全国,中国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比例是65%左右〔参照上述JASSO“概况”等〕,各大学的情况也接近此数据,但在本校,中国留学生所占的比例在40%的幅度范围内推移演变,比例稍低于其他大学。

在如此活跃的国际交流背景之下,于2002年举办的名古屋大学国际论坛上,成立了“国际学术研讨会(Academic Consortium 21〔AC21〕)”,相关事务局由本校主持。目前,该研讨会由19所成员大学及6个合作伙伴(企业)组成。详情请参照AC21主页。http://www.ac21.org/

 成立名古屋大学上海事务所

 

名古屋大学上海事务所于2005年11月11日成立,目的在于推动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在中国开展宣传,以及作为海外校友会在中国的联络窗口。成立当初,仅设有所长(由国际交流责任理事兼任)及1名事务员,其后本人以副所长的身份加入。本人自2008年4月起任所长,目前另有副所长(刘蕾,完成本校研究生院国际开发研究科硕士课程)及1名当地员工(冯佳妮,本校校友、东华大学日语学科教授黄洁的学生),共3名工作人员。本人视需要往返名古屋与上海,刘、冯二人则常驻本事务所执行业务。此外,委托在上海市内与本校签订了国际交流协定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内工作的6名人员(除其中1名外其余均为本校的校友)担任本事务所的干事,定期举办干事会,请其对事务所的运营及活动提出建议及予以协助。本事务所直属于国际交流责任副总长、国际交流推进总部的组织,与国际部、国际企划课及国际学生交流课合作开展业务。

名古屋大学上海事务所的业务活动内容

本事务所是名古屋大学的首个全校型海外基地,在中国国内开发学术交流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校内校外均对本事务所寄予厚望。本事务所以一直积累的交流实绩为基础,为进一步推进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等的交流,主要实施以下业务。

・促进和支援名古屋大学与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等开展国际联合研究及国际学术交流的相关业务

・促进和支援名古屋大学与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等开发有关留学交流、联合教育项目等相关业务

・促进和支援以名古屋大学及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等为中心开展的国际产学合作活动的相关业务

・在中国宣传名古屋大学的相关业务

・充当名古屋大学海外校友会网络在中国的联络窗口的相关业务

 以下分别介绍各项活动。

①国际联合研究、国际学术交流

理所当然,从研究这一经营性质来说,对于包括企划在内的研究内容本身,本事务所是无法参与的。因此,本事务所的业务内容是,无论规模大小,对现有联合研究项目提供支援以及协助并启动新的联合研究。本事务所拥有可顺利举办约20人规模的会议的场地,因此运用该场地进行联合研究乃至研究商洽,或举办研究会。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去年(2008年)11月28~2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第2届中日环境研讨会。该研讨会由本校的生态城市科学研究所、环境学研究科、地球水循环研究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能源学院合作举办,以“环境和能源”为题,共举办两天。顺便一提,第一届于2007年在名古屋大学举办。本校派出了20多名与会人员,而本事务所则为举办本研讨会提供相关的所有实务性业务支持。

②留学交流、联合教育项目

日常业务包括,通过电话、电邮,接受希望前往名古屋大学各研究科留学的中国学生的个别咨询,以及与相关部、局进行联络和调整。尽管目前仍未正式实施当地入学考试,但本事务所对在本事务所的当地面试及通过电视会议系统进行的面试考试提供支援。

此外,业务还包括举办、参加留学说明会。除了本校及本事务所独自举办的说明会(例如配合上述环境学研讨会而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说明会)之外,还参加日本大使馆、JSPS北京事务所主办的日本大学留学说明会。

名古屋大学积极致力的业务还包括中国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即所谓的中国国家5000人)。众所周知,该项目是中国以其本国的资金输送优秀学生到海外留学(其中一半以取得学位为目标)的、前所未有的正式留学项目,名古屋大学在此事上也采取正面应对的态势。由于本事务所位于上海,因此对于该项目容易出现信息不足的情况,而各大学的中国事务所、希平会、JSPS北京事务所及大使馆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在此再次深表感谢)。同时,本事务所直接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接触,致力解决实务上的问题。结果首年度(2007)有7人(其中学位取得型为0人)、2008年度有56人(其中学位取得型为36人)、2009年度有47名(其中学位取得型为39人)合格。期间本事务所从事相关资料的编制、与留学基金委员会及中国各大学的联络和调查、个别学生的应对(向期望部局的传达等)等事务。

 ③产学合作

尽管与日本的形式有很多不同,但中国开展的产学合作比日本更为积极,而且当中不乏取得巨大硕果的例子。目前名古屋大学设置了产学研合作推进总部,积极致力产学合作。至今为止,一直以日本国内或欧美为主要对象。例如,2007年1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设置NPO法人名古屋大学科技合作机构,开始进行与海外联合的产学合作活动。最近由于中日间的经济关系越发紧密及来自产业界的要求,2008年本事务所着手于与中国联合开展产学合作方面的初步调查。本事务所对该调查的相关事务,例如访问对象的安排、联络调整、当天的翻译等提供支持。

④宣 传

在日本,可以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名古屋这一地名。但是,很遗憾,名古屋在中国没有太大的(这已经是我出于私心的表述,据我所感受是几乎没有)知名度。而且这仅限于以中文拼音“mingguwu”发音时的情况,如说到“Nagoya”,更是令人绝望。另一方面,总部设于东邻名古屋市的丰田市的丰田汽车株式会社,无论是中文拼音的“fengtian”还是“Toyota”,大部分中国人都能理解。该公司的名誉会长丰田章一郎先生(1947年于本校工学部毕业)任名古屋大学校友会会长,为此本人在大学说明会介绍名古屋大学时,必定会“引用”该公司一番,对此,我的心情相当复杂。

无论是对于与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联合研究及产学合作,还是吸引优秀学生,如何提高名古屋和名古屋大学在中国的知名度,这在今后将越发重要。去年,3位名古屋大学的相关人员获得诺贝尔奖,本以为知名度籍此会有飞跃性的提高,而事实上对于此事,中国的大学相关人员大部分都知晓,但媒体并未向一般群众广为报道,因此无法成为提高知名度的有力武器。由此,我重新认识到,踏踏实实地开展活动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其中的一环,今年(2009) 3月6日和8日本校分别在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举办了与北海道大学合办的联合大学日。该活动由在上海设点(事务所)的名古屋大学及在北京设点(事务所)的北海道大学合作,通过介绍两所大学在南京和北京的研究活动、教育内容等,以及举办邀请毕业生演讲的座谈会,目的在于提高活动的效果。在实施方面,由本事务所承担南京大学的活动全部事务,由北海道大学北京办公室承担清华大学的活动全部事务,从而分担了双方的负担。众多学生参加了联合日的活动,其中南京大学的活动有210名学生、清华大学的活动有224名学生参加活动,当地的众多媒体也前来采访,体现出当地对此事的关心程度。

⑤校友会

目前中国国内,在上海和北京设有名古屋大学校友会支部,其中,本事务所内设有上海名古屋大学校友会支部(以下称为上海校友会)。在上海校友会,设置有本事务所干事以外的干事。事实上,本校校长访问上海之际,参与的基本上都是与上海校友会联合举办的活动,而举办本事务所干事会时,上海校友会干事们基本上都给予了极大的协助。本事务所负责的业务有:进行上海校友会的名簿管理(目前拥有接近100名会员)、新旧校友的入会介绍、向校友寄发各种出版物、进行活动举办的相关介绍等事务联络等。而上海校友会的独办活动有,每年的大会、送旧迎新会、旅行(至今为止举行过2次)等,对于这些活动,本事务所也会予以协助。

结束语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本事务所今后的课题。

从整体上来说,交流呈现出单方向的趋势。以留学交流为例,目前基本上都是从中国前往日本留学,极少有相反的情况。当中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欠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项目。虽然本事务所没有足够开发项目的能力,但今后有必要以本事务所为据点,营造出从日本前往中国留学的趋势。

此外,加强与毕业生(校友会)之间的关系,对于今后在中国开展活动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个虽然只是本人的印象,不过不能否认原留学生的校友一般会热心于母校(这种现象不仅限于本校)的活动并予以支援。至今为止,日本的国立大学对校友(特别是归国后)的支持不太热心。所幸的是,本事务所一直与上海校友会建立着良好的关系,今后,希望可与包括北京校友会在内的校友会建立更坚固的关系,共同发展。

文/宇田川幸则(名古屋大学上海事务所所长)

 

宇田川幸则

名古屋大学法政国际教育协力研究中心副教授兼中心副所长、名古屋大学上海事务所长

1969(昭和44)年2月 出生于三重县津市

1997年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中途退学,硕士(法学)(北海道大学)

历任关西大学助手、专任讲師、副教授,名古屋大学法政国际教育协力研究中心副教授,任现职

专业:现代中国法

著书:《现代中国法入门〔第四版〕》(有斐阁,2006年)(木间正道、铃木贤、高见泽磨共著)

论文:“关于中国对精神损失的金钱赔偿的法律与实务”(1)~(3・完)北大法学论集47巻5号、6号,48巻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