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3)

2011年12月16日 文化交流

遣唐使的目的是与唐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学习建设和治理国家的知识以及引进佛经、佛像、艺术品、医术等。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研究所的王勇教授多次谈到,在日中之间,丝绸的引进已经结束,佛经等书籍(包括佛具)比较多,因此这条路线不是丝绸之路,称其为“书籍之路”更贴切。我个人认为,当时日方交流的目的在于把中国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到日本,并深入理解这些东西的实质内容,因此是不是可以简明地称作“文明之路”呢?从中国引进的,包括经由中国带到日本的文物,保留在奈良的正仓院等地方,大部分都幸免于火灾或者盗难,得以留存至今。

当然,当时的日本人也并没有一味照搬和复制中国文明。通过引进好的习惯、礼节、制度、宗教、学问,并逐渐发展成具有日本特色的东西。

如果要列举遣唐使中最负盛名的几位,那么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最澄、空海、圆仁等当列其中。阿倍仲麻吕原是行政官员(朝廷的政治家),西渡到唐朝,考中了科举,并得到玄宗皇帝的喜爱,官至大臣级。曾被任命为当时安南(现在的越南)的知事。后来阿倍仲麻吕年事已高,终于得到皇帝归国的许可,踏上了归途。但是他乘坐的遣唐使船队被风浪阻拦,最后只得又回到长安,客死他乡。吉备真备也是行政官员(朝廷的政治家),在唐朝习得了律令、历法、兵法的专门知识,回国后为国家的治理作出了很大贡献。另一方面,最澄、空海、圆仁是佛教的僧侣,最澄把天台宗、空海把密教分别带到了日本,成为两大宗派的始祖。空海擅长语言学和书法,虽然只在中国留驻了两年,却让很多中国人惊叹和折服。除了中文,他还学习了佛经使用的梵文,给后人留下了关于密教的优秀著作。圆仁是乘坐最后一批遣唐使船队到达唐朝的,他本来是要学习天台宗佛教,但当时皇帝沉迷于道教,对佛教采取了镇压政策。结果圆仁不得不乔装打扮,好容易才回到日本。

建于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

 

文/木下俊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