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4)

2011年12月16日 文化交流

最后,我想简单记述一下唐代僧侣中,一位在日中交流史上不容忘却的人物。6世纪中叶,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自古以来,日本的朝廷一直以神道为政治的中心,当初对佛教的传入有反对意见,而到了圣德太子时开始下诏大兴佛教,寺院的建设也开始逐渐兴盛。但是,很多人只是因为羡慕佛教僧侣不用交税这一点,未经过正规程序自己随便就成了僧侣,僧侣的质量令人堪忧。因此,为了培养经过正规手续(戒律),真正合格的僧侣,朝廷(圣武天皇等)决定从中国引进高僧。2名年轻的僧侣接受了这个任务,作为遣唐使留学生到了中国。他们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742年,当他们来到了江苏省扬州大明寺,向住持鉴真(当时54岁)提出了请求时,大明寺里年轻的僧侣们纷纷畏缩和表示拒绝。当时,鉴真说道:“那么我去吧”。并当场决定东渡日本去弘扬佛法,传播戒律。谁知,实施这一承诺困难重重。例如皇帝禁止像鉴真这样的高僧渡海,还有因为预料到渡海的危险、中国僧侣的告密和官宦的妨害也使计划几度受挫。第5次渡海时,船只遇到暴风雨,鉴真一行被吹到中国南部的海南岛。第二年,在离开海南岛返航时鉴真在途中失明了,日本僧侣中的一人病故。直到第6次东渡,也就是当初计划东渡的11年后,时年65岁的鉴真终于踏上了日本九州的南端。从那里徒步和坐船来到当时日本首都奈良的平城京。在平城京,鉴真在前一年刚竣工的东大寺上布置了戒坛,为日本的皇族、高僧等举行了“三师七证”的正规受戒仪式等,为日本佛教发展留下了光辉业绩。除此之外,鉴真还带来了天台宗的佛经、药材、食品、精美的建筑、雕刻艺术等等。到达日本后10年,鉴真在为自己修建的唐招提寺中辞世,享年75岁。对于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冒国家禁令之不违,挑战危险、渡海来到日本的鉴真,日本人一直抱着崇敬的心情。1688年,在鉴真诞辰1000年之际,有日本俳圣之称的松尾芭蕉,从江户赶到唐招提寺,为纪念鉴真创作了著名俳句:“新叶如滴翠,我欲将叶执手中,拂拭尊师泪”。

中国大明寺鉴真纪念堂的鉴真像(Aflo 提供)

日中邦交恢复后的1978年,为探寻推进“四个现代化”途径访日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访问唐招提寺时,这样说道:“我被这座鉴真像深深打动了。日本人悉心保护了它1200余年直至现在,这值得我们敬佩和感谢”。可以说这是日中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瞬间。

对两国来说,如今最重要的事,已经不再是佛教或者戒律,而是坚定信念,接受挑战,建立两国间坚实的互相尊敬和互相信赖的友好关系。

2007年夏,我们的伙伴、为日中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青木丽子女士(现居住于福冈),提议开展一项活动,即学习这种优秀的超越时空的鉴真精神。我们赞同她的提议,从民间募集捐款,并在日本召集了30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包括7名中国留学生)以及数名带队人员,于2008年9月从日本(大阪)出发,乘坐大型渡轮(新鉴真号)到达离扬州较近的上海,随后访问了扬州的大明寺和宁波的阿育王寺等与鉴真有缘的地方。并在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举办了学生交流会。虽然这一活动的开展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这一尝试非常成功,学生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期间也得到了中方相关人员的大力协助。我们把这次活动的成果辑成中日双语的《重返鉴真之路》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09年出版发行。这样的小型尝试、小范围交流活动如果积少成多的话,将来的日中关系也一定会是更加紧密坚实。

 

文/木下俊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