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人物】“钝牛”政治家——大平正芳

2018年11月16日 人物往来

对中日友好事业有所了解的中国人,大多对“大平正芳”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这个名字,和中日友好的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位历史人物去世后,邓小平曾评价说:“大平正芳先生的去世,使中国失去了一位很好的朋友,对我个人来说,也是失掉了一位很好的朋友。感到非常惋惜。尽管他去世了,中国人民还会记住他的名字。”

中国人民对他最深刻的印象,是在1972年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性时刻,大平正芳以田中内阁外务大臣的身份陪同田中首相访华,完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任,结束了战后中日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了两国的历史进程,甚至对世界格局也产生了非凡的影响,也正是这一历史事件,使得大平先生的名字在中国广为人知。

大平正芳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钝牛”和“哲学家”

大平正芳于1910年出生在日本一户普通的农家。家中兄妹众多,加上早年丧父,日子非常拮据。大平正芳在回忆录中写道,童年的自己“总是穿着袖口油光光的衣服和稻草编的草鞋”,每日粗茶淡饭。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一边读书,一边种田,同时还要编织草帽以补贴家用。

童年苦难的磨砺,培养了他勤奋、坚韧、沉稳、讷言的品性。他被人称为政坛的“钝牛”:不擅言辞,却有着“一事既决,宁死不回”的劲头;也曾被人喻为“农家的石磨”:形态朴实,质地坚固,行动稳重,“毫无豪华做作之感”。

作为政治家的大平正芳,对中国有一份特别的感情。他的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擅书法,颇通和汉古典”。在父亲的熏陶下,大平正芳也就从小擅长书法、熟悉汉文,尤其是对中国古典哲学尤其喜爱,《老子》、《庄子》、《论语》等都读得很熟。从他喜爱的“天道无亲、大巧若拙”、“真味是淡、至人是常”等名句也可窥见一斑。

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喜爱使得他浑身充满了“深沉透彻”的东方哲学气质,也深深影响了他的施政风格和态度。他本人有一套独特的政治哲学——“椭圆哲学”:即矛盾的对立面正如椭圆的两个焦点,应强调它们之间的平衡和制衡,而非一味地对抗。在后来的党派斗争、内政外交中,他都能抓住两个焦点,在两者之间巧妙地斡旋。这套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核的本质颇为吻合。田中角荣这样评价大平道:“与其说大平是政治家,不如说更像哲学家或宗教家。”

真诚坦率,不一样的“钝牛”外交

如果问接触过日本高层政治家的中国人,谁对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贡献最大,大多数人一定会答道:大平正芳。在中日恢复邦交的谈判过程中,大平正芳的真诚努力,起到了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

当时,双方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起了争执。因为周总理对田中角荣轻描淡写的致歉词非常不满,双方的会谈眼看就要无果而终,大平正芳心急如焚,他提出,去长城参观的路上想与姬鹏飞外长同车,再争取一次深谈的机会。

当时的翻译官周斌后来在《大平正芳印象》一文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大平的陈词:“姬部长,我和你同岁,都在为自己的政府不断争论。我们双方首先看重的,都是维护自己国家和国民的利益。坦率地说,我个人是同意贵方观点的。我大学毕业曾受命到张家口,那是战争最惨烈的时期。我亲眼所见的战争,明明白白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可以说不存在任何辩解的理由。但是,我现在只能站在日本政府外务大臣的立场上说话。考虑到日本当前面临的世界形势,加上又与美国结成的同盟关系,两国政府的联合声明,完全按照中方要求来表述,实在是太难太难了……田中首相在战争后期也被征兵,到过牡丹江,他也熟知那场战争,观点同我一样……”

“虽然不能全部满足中方要求,但我们愿意做出最大限度让步。没有这种思想准备,我们是不会来中国的。既然来了,我们就会豁出自己的政治生命,以至肉身生命来干的。如果这次谈判达不成协议,田中和我都难于返回日本。田中和我都是下了决心的,这些都请你如实报告周总理。”

大平正芳

图片来源:人民网

这番掏心窝的陈词惊人的坦率,完全不像是一个政治家的外交辞令。后来,大平正芳提议的“日本国政府对过去日本通过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灾难,痛感责任,深刻反省”这句话,被中方接受,写进了两国政府的联合声明。这次访问才得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不吝生命,推动中日友好

大平正芳对姬外长说过的“豁出自己的政治生命,以至肉身生命”,并非夸大其词。

当时的日本政坛,派阀林立、斗争不断,首相更迭如家常便饭。大平正芳顶着巨大的压力,承受着日本国内反对派的攻击、谩骂。在访华前夕,家里不断接到恐吓信,台湾方面也扬言要击落他的专机。大平不得不隐匿行踪,乘坐普通航班绕道香港前往北京。

大平正芳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当时他是抱着殉职之决心启程的,走之前,他甚至给妻子留下了遗嘱。“我预感随时都有可能被人杀掉,只有老天有眼,帮我一把,访华谈判才会成功”。

大平在掌权期间,也一直大力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他从未疏于反省战争责任,时时不忘引导国内舆论。1978年,国内有人向他反映,民间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日本“反省过了头,对中国过于卑躬屈膝”。大平正芳公开反驳说:“最近日本的潮流不是进行反省,反而是连必要的反省都还没有做够,没有从加害者的立场和被害者的角度出发,公正地看待日本是加害者和中国是受害者这样的一种日中关系。”

尽管有生命危险,也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为中日友好架桥,这样的决心和韧性,怎能不让人佩服?!

让邓小平一分钟答不上来的问题

1979年,当时已任首相的大平,来华访问商议如何加强两国多方面的合作。在北京,大平首相见到了邓小平,并问了个让邓小平一分钟都没答上来的问题。

大平正芳在谈话中问邓小平,“中国根据自己独立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

大平正芳

图片来源:人民网

邓小平后来坦陈自己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重点搞经济建设,一心一意搞四化,但是实际上达到什么程度,步子怎么走,心中还没有数。”但这次谈话启发了邓小平,他们在经济领域的深刻讨论,使“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新概念逐渐形成,并慢慢地清晰起来,后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重要的经济政策,对中国影响深远。

作为一个政治家,没有巧舌堂皇,“钝”却真诚。既敢于直面历史、勇于担当,又不忘砥砺推动两国友好,还不吝用本国的经验启发中国的经济发展政策。这样的政治家,是真正的值得钦佩的政治家!

撰稿 中日双语杂志 《聴く中国語》 u-how.co.jp
编辑修改 JST 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