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缘遇恩师藤嶋昭,东渡弟子今日佼】如果我不去日本,我怎么会认识藤嶋昭老师

2017年12月20日 人物往来

——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萍

PHOTO

1985年陈萍在日本仙台

初学日本,她与藤嶋昭老师零距离接触

距离陈萍到日本访问留学已经三十多年了,现年已过古稀的陈萍教授依然在她心爱的实验室里工作着,谈起她的科研还是兴致高昂。1983年1月6日,这是陈萍第一次踏入东京大学的日子,这一切都好像发生在昨天。

1963年南开大学本科毕业后,陈萍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1975年转为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1983年,当时43岁的陈萍经中国科学院选送,由中国教育部的资助,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被派遣到日本学习。前往日本之前,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的江龙教授(现中国科学院院士)对陈萍说,去日本学习就要去日本最好的学校,恰巧江龙院士开会时与东京大学的本多健一教授结识,本多健一建议陈萍去本多研究室。

早前,陈萍就因为20世纪70年代轰动化学界的“本多-藤嶋效应”对本多健一和藤嶋昭有一些了解,本多研究室的光催化研究方向也跟陈萍的感光化学方向很契合,她慕名提出了访问申请。恰逢时任本多研究室副教授的藤嶋昭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便对陈萍进行了面试。不久,本多健一教授以“乐意接收”致电江龙教授。就这样,陈萍在江龙院士的推荐下得到了在本多健一研究室进修的机会。

谈及日本的留学岁月,陈萍回忆到第一次踏入东京大学的场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户时代典型的建筑—赤门,它是东京大学的象征。接下来是那些曾多次在画册里看过的古老的钟楼,它们书写着东京大学的历史。继续往里走,本多研究室坐落在东京大学本院最北面的五号馆,这里是陈萍留学生涯的开始,也是时至今日仍然记忆犹新的地方。本多研究室是藤嶋研究室的前身,著名的“本多-藤嶋”效应就是藤嶋昭与本多键一教授合作发现的。陈萍初到本多研究室的时候,藤嶋昭老师正任职本多研究室的副教授。两年之后,本多健一教授调往京都大学任教,藤嶋昭被评为教授,成立了藤嶋研究室。

陈萍的留学生涯是从本多研究室开始的。陈萍日本求学属于国家公务派遣,受到了中国国家教育部和日本文部省的共同资助,这样陈萍在日本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她出国前的研究方向是感光化学,在本多研究室选择了电化学的方向,这使她在感光化学的基础上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研究手段。20世纪80年代,虽然日本已经位居发达国家,但在计算机使用方面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当年的实验数据画图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完全是手工的,需要拿着各种型号的尺子将各种不同大小的数字、字母以及曲线组合在一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她每天就拿着尺子对这些数据和线条画来画去,每次都要把那些实验数据整理成一幅漂亮的曲线图,其中有很多都载入发表在日本和美国杂志的论文里。仅仅在研修前两年中,她就发表了5篇论文,并在全国性学术会议做口头发言。

在陈萍作为访问学者来到本多研究室时,中国留学生仅她一人,当地的学生们大都在一楼实验室,陈萍被分配在本多教授和藤嶋副教授所在的四楼,与藤嶋昭老师一个办公室,对门就是本多教授和技官高桥洋子的办公室。这使得陈萍有更多机会真正接触到这位伟大的化学家,有更多时间见证藤嶋老师的工作状态。陈萍要比藤嶋老师年长两岁,由于两个人年龄相仿又在一个办公室,可以经常交流讨论,甚至也可以争论,真正做到了心交心,有时开起玩笑来藤嶋老师会喊“陈萍姐姐”。

当时藤嶋老师跟陈萍都住得比较远,来到异国求学,陈萍感到必须刻苦努力才能有所收获,所以她每天早上7:30之前就赶到研究室,然而此时藤嶋老师的名牌已经翻了过来。啊!藤嶋老师来的更早——他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离开。当陈萍受到感染,她想:她本来就是出来求学的,那就更不能懈怠了,要向藤嶋老师学习,坚持早来晚归,日复一日。一般情况下,陈萍晚上走得比较晚,经常是赶最后一班公交车,11点多到住宿地,再一边吃晚饭一边看电视学日语。本多教授看到眼里记在心上,要求其他日本同学向陈萍学习。

藤嶋老师的努力给身边人营造了一种很好的氛围,周围的很多人都受益于他的努力和拼搏精神。他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在研究室会对每个项目细心过问,并提出指导意见。其他的时间,所有的兴趣都到放在了看书和写书上,平日里阅读大量的文献,百忙之中还写过很多科研论著,从学术、应用的角度面向科研工作者、小学生、大学生、老年人以及企业普及传播光触媒的相关知识。

名师指引,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藤嶋老师在陈萍眼中是个聪明、机敏、勤奋、善良的老师,在科研上发现新的现象总能立刻做研究,并尽快将研究结果发表。尽快地发表文章是藤嶋老师一直坚持的理念,他不在乎文章是否发表在顶级的杂志上,而是认为研究工作中发现问题就要尽快做验证进行实验和发表,之后再做系统深入的研究,确保自己在这个领域的领先地位和权威性。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坚持,所涉及到该领域几乎所有具有影响力的文章,都是藤嶋研究室所贡献的。藤嶋老师无论在研究室的学术指导上,还是在讲学授课上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师,能以这样的人为老师,让陈萍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是非常关键的,在讲课过程中能够抓住听众思维是授课的关键。藤嶋老师讲课前特别认真备课,把上课时间安排非常好,下课铃声一响,恰巧讲课结束。在讲课过程中,藤嶋老师非常注重跟每个学生的眼神互动,当发现有的学生走神时,总会找到一些幽默的点让大家哈哈一笑,然后再集中精力讲课。陈萍在传道授业方面受藤嶋老师影响很大,回国之后讲课时也像藤嶋老师那样,把自己知道和掌握的知识也能准确和幽默地传达给学生。

本多研究室有非常好的国际化研究氛围,陈萍开展了感光化学相关的电化学研究,利用当时比较高端仪器旋转环盘电极(RRDE)观察感光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以捕捉显影初期的氧化还原过程,这是当时的先进技术,陈萍很快撰写了她的第一篇科研论文,并很快发表了。那是1983年,陈萍刚刚来到日本两个月与唐泽文男博士共同发表的。藤嶋老师非常关心和支持陈萍的工作,她说:有一件事非常难忘,记得有一个实验做了一个月,结果一直不重复,最后才发现是空气中氧量的影响。当我为这个没有想到的原因懊悔的掉泪时,藤嶋老师安慰我,并立即让我用研究室的钱,去加工一套干燥除氧石英装置。有了这套装置,实验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相关文章也发表在了J. Soc. Photogr. Sci. Tech. Japan上。

截止1986年陈萍回国前,她累计发表了10篇以上的论文。在此期间,陈萍还与日本写真协会各方面的专家,如千叶大学著名学者小林裕幸教授、三位信夫教授以及东京工艺大学校长菊池真一教授、滨野裕司教授,还有三菱制纸公司研究所二木清所长以及富士胶片公司研究所主任、国际影像技术学会主席谷忠昭博士等经常进行交流与合作,得到了他们热心的指导和帮助。

由于是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日本研修,陈萍刚开始并没有考虑到要取得博士学位,在日本期间陈萍发表的文章已经达到东京大学博士的要求了,本多教授认为陈萍应该争取博士学位答辩。在当时的中科院感光化学所所长的支持下,陈萍最终决定申请博士学位答辩。然而,在准备博士答辩前期,本多教授在东京大学离职,调往京都大学。他告诉陈萍说,她也可以到京都大学进行答辩。陈萍当时听取了藤嶋老师以及其他老师的意见,最终决定仍留在东京大学。在1984年底最后一次月教授会上,陈萍获准可以进行博士学位答辩。1985年初陈萍结束访问学着身份,回国等待博士答辩通知。为了进一步准备博士考试和答辩,藤嶋老师特别安排,由他同学Canon公司推进技术部长中津井博士资助,利用当年暑假期间6月-8月,邀请陈萍回到东京大学做了两个月的实验。期间,她又发表了2篇论文。

再去日本,她向前更进了一步

1985年4月,本多教授离任后,藤嶋老师通过东京大学教授会议,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正式接管本多研究室为藤嶋研究室。1985年底,陈萍又一次来到东京大学成为藤嶋昭教授主持博士答辩的第一人。陈萍也成为东京大学工学部第一位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的外国女子学生,1986年1月,东京大学为其颁发工学博士证书。此事在1988年1月陈萍到东京开会时,受到産经新闻记者采访,并于1月21日以“东大留学,获得博士号的陈萍”为题进行了报道。此后,她又在北京接受中国光明日报记者采访。1991年4月19日,该报以“女博士陈萍”为题进行了报道。

PHOTO

1988年,报道陈萍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的产经新闻

PHOTO

1991年,报道陈萍博士的光明日报

陈萍在博士答辩期间,得到了多方面的资助和支持,令其非常受感动。1985年末博士答辩期间两个月的费用全部由东京大学资助,当时由东京大学资助的外国人想取得博士答辩的机会是很少的。除此之外,还有新技术开发事业团(JRDC)项目的资助以及其它朋友的关心与支持。陈萍在日本住宿的房东渡边先生一家、日本岗山感光色素研究所小合社长以及日本东京山野贸易株式会社岗田社长等等都曾支持和帮助过她。陈萍一直称岗田社长为‘岗田妈妈’,岗田妈妈再忙也要打电话问陈萍的工作和学习情况,最初还要求陈萍给她写信,每一封信都给认真修改后再寄回,使陈萍写作水平有很大提高。另外,研修前两年期间,中国驻日使馆安排陈萍一直住在中日友好人士渡边社长家,受到渡边夫妇多方关照。在1985年暑期和年末,陈萍两次重返日本,进行实验和博士论文答辩,都是渡边老两口特意到成田机场去接机,同时家里还准备好了食物,并给了陈萍资金资助。所有这一切都让陈萍内心感动至极!此外,陈萍在日本的朋友们也对她的论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研究室的技官高桥洋子作为导师的行政助手,为陈萍的答辩作了各方面的努力。从所有的考官表达出的满意和夸奖中可以看出陈萍答辩准备的周密与细微程度。在今天,用计算机打一本论文轻而易举,然而在30年前计算机使用远没有现在这么普及,用日文打出一百多页的论文,难度可想而知了。当时用的计算机最高水平是PC—8001,陈萍打日文的速度很慢,论文一多半实际是高桥洋子用业余时间帮她打出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另一位不能不提到的萩原光子女士帮她打的。她是陈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根本不懂化学名词,更不懂化学式,却能打出来几乎没有任何错误且工整的日文论文。最终的博士论文装订后看起来非常漂亮,是手写本无法比拟的。陈萍能够在东京大学一次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得到考官赞赏,至少有她们一半的功劳。

博士论文答辩之前需要通过博士专业考试,1985年11月-12月,陈萍以优异成绩陆续通过了物理化学、英语、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考试。之后进行了论文答辩,她的博士论文答辩题目是《用电化学的方法研究感光化学中银盐扩散转移过程》。作为陈萍博士答辩的指导教授,藤嶋昭教授对陈萍的博士答辩要求非常严格,在时间控制上要求控制在55-60分钟之内,日语讲述要逻辑明确、表达清楚。在藤嶋老师面前预讲之后,得到老师的认可。最终,陈萍只经预答辩过程就顺利通过,免去了二次答辩。无论从结果还是答辩中的表现,都得到了藤嶋老师的赞许。

异国他乡,她收获了不一样的亲情

陈萍在日本期间的生活也是让人难以忘却的。1983年初,她与教育部派遣的20多人一起到日本研修,多数人被大使馆安排在日本人家中住,这样有利于日语的提升,能够更快的融入到日本社会。陈萍和另一东北同学于尔捷,被安排住在离东京大学比较远的江户川区渡边先生的家里。渡边先生一家对陈萍她们特别友好,这在陈萍回到日本准备博士答辩期间的资助提到过。平日里,渡边夫人还会给她们买米买面,夏天在冰箱里放着买好的西瓜给留着,陈萍两人有时包了饺子也会给渡边一家送去。休息日渡边先生和夫人经常与陈萍聊天,对她日语的提高帮助非常大。陈萍还邀请本多教授及藤嶋老师连同研究室的学生们一起到家里做客,渡边一家对此非常支持,觉得东京大学教授能够到自己家里做客深感荣幸,一家人在门口迎接,嘴角含笑,腰一直处于弯着的状态。1985年初,陈萍访问学者身份结束,离开日本回国的时候,渡边一家人依依不舍送往机场。半年之后又到机场把陈萍接回家,当陈萍一出海关,渡边夫人见面就说:“OKAELI,你回来了!”好感动啊!

陈萍开朗活泼的性格让她在日本结识了很多的朋友,在陈萍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日本的朋友们都打电话对她表示恭喜。非常巧,答辩刚结束,岗山感光色素研究所小合社长打来电话,得知答辩通过,当即呼出“BANZAI”!陈萍茫然不知所措!此后第二次被邀请到该所访问时,他们给预订的新干线车票相比以前升格为指定席。可见,获得东京大学的博士学位,在日本人们心目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另外,在日本对陈萍帮助非常大的出版社朋友荻原光子甚至还为陈萍定制了一对戒指,陈萍至今还戴在手上。还有,本多研究室特别友好的技官高桥洋子对陈萍关心照顾无微不至,两个人做到无话不谈,之间的友情很令人羡慕。

东京大学五号馆留给陈萍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无论是前期的本多研究室,还是后来的藤嶋研究室,那里都有着很多恍如昨日的回忆。藤嶋老师先前有过美国留学的经历,很能体会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不容易,所以对留学生比对本地的学生们更加关心。陈萍到日本之前学习过一些日语,但水平有限,到研究室后想继续听课学习,藤嶋老师对此没有给予支持,他说:语言是一种工具,是可以用钱买到的。而你到这来是要学习技术和方法的,那是用钱买不到的。你现在的语言够用了。过了半年,藤嶋老师问:“你用日语做梦了吗?”陈萍回答:“真的做了”,藤嶋老师哈哈一笑,说这就够了!两年来,陈萍通过自身努力和在藤嶋老师、高桥洋子、房东夫妇、岗田妈妈以及很多朋友的帮助,取得了长足进步。用日语和多方面人员进行交流没有问题,在会议上做学术报告也没问题。一次在京都出席日本写真学会,做口头报告,当陈萍用流利的日语报告和回答完问题之后,得到了两次鼓掌的鼓励!之后回到东大研究室,又得到了大家突如其来的祝贺,说在日本学会会议报告能受到两次鼓掌待遇,少有!

恩师情缘,她一生都说不完的故事

1987年,陈萍已经回到国内,藤嶋教授被邀请来到湖北襄樊大学讲课,传播相关知识,并受聘为襄樊大学名誉教授。这是藤嶋老师在中国国内第一次被聘请为名誉教授。当时襄樊大学安排藤嶋老师为学生们讲物理化学,为期两天。因为语言关系,藤嶋老师用日语讲课,化学涉及很多专业词汇,翻译是请随之访问的陈萍担当。顺利地完成两天课程后,襄樊大学校长陪同藤嶋老师和陈萍到桂林游览,藤嶋老师感受到中国的山河秀丽,并在游玩过程中拍下合影留念。这是一段难忘的日子。

PHOTO

1987秋藤嶋老师(右二)到湖北襄樊大学授课,陈萍(左一)陪同游漓江

虽然平日里藤嶋老师非常忙碌,但仍然能很细心的关心周围的人,有一次陈萍很长时间没有收到家里的来信,心里非常着急,那时候电话还没有现在这般普及,国际长途又非常昂贵,藤嶋老师给陈萍钱,让她赶紧给家里打电话,打完电话她才松了一口气,她的内心是满满的感激。藤嶋夫人也非常友好、善良,对留学生都特别好。陈萍刚到日本的时候,因为天气特别冷,藤嶋夫人送给陈萍一张带红外灯的桌子,腿伸进去能够取暖,陈萍心里心里别提多暖和了!藤嶋夫妇也经常把留学生和研究室的学生一起邀请到家中做客。他客厅中央悬挂着陈萍送的,由中国著名书法家米南阳先生写的包含藤嶋昭名字的匾额“康泰昭祥”。陈萍还请米南阳先生为本多键一教授写的“键擧凌雲”四字,悬挂在本多教授家客厅中央。藤嶋夫人是日本舞花柳派的代表,非常有名,经常举办演出会,陈萍和同学们每次都去观看,同时还与藤嶋老师一起去当志愿者。他们在家中聚会时通常是边跳舞边吃饭,气氛非常融洽。另外,陈萍还记得当时研究室有一位美国来的合作的学者,带了三岁的孩子一起来到日本,藤嶋老师和夫人不厌其烦的帮忙照顾,与美国学者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PHOTO

本多教授和藤嶋老师的真诚、善意带动了研究室,使大家都能够真情相待。陈萍记得1985年一月,当访问学者期满回国的时候,房东渡边先生亲自开车送到成田机场,刚到机场,突然看到十几个研究室的学生站在面前!成田机场远离市区,他们绝大部分是靠打工上学的,到机场的往返车票是他们两天的打工钱,陈萍忍不住掉泪了。随之五个月后,为了博士学位答辩,在藤嶋老师和同学的资助下,陈萍又回到了日本。第二天一进大楼门看到,一楼研究室楼道的墙上贴着学生们写的“热烈欢迎陈萍女士再来”,她又一次感动地落了泪!当时研究室的同学们特意跑出来一起合影留念。这两天陈萍竟成了五号馆的名人,这是她们难以忘怀的真挚感情!

1986年,陈萍回到了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1987年,被评为副研究员,任研究室主任。1990年晋升为研究员,1992年任职感光化学研究所副所长。陈萍回国后建立了国内唯一的研究银盐扩散转移体系的研究室和电化学研究平台。当时为了陈萍回国后顺利开展实验,藤嶋教授送给陈萍一套旋转环盘电极(RRDE)电化学装置,其中包含有十多个电极和部件,每一个电极价值都在10万日元左右。这样的支持说明了藤嶋教授对陈萍工作设想和布局的肯定。

回国创业,她没有辜负恩师们的深情厚望

陈萍在日期间受到藤嶋昭老师的影响,一方面对有创新价值的文章,要坚持准确和尽快发表。另一方面,搞应用性科研,一定要做有应用价值的,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用。就像藤嶋老师自己的自清洁材料就被成功地用于日本有名的大楼顶部,受到日本社会极大重视。

陈萍回国后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决心将学习和掌握的国外的先进思想、方法和技术都溶于国内的研究中,进一步把已经在国内率先建立起来的感光化学研究领域推向更高峰,她带领培养研究生用电化学方法以及新的CCD电荷耦合器装置,研究感光化学中物理显影过程中瞬间快速显影动力学,依此攥写的论文连续几篇都发表在英国和美国感光影像顶尖杂志上,其中有两篇被选为封面刊登。

另外,陈萍回国后,与日本山野贸易公司一起,积极促进中科院感光化学所与日本感光色素所合作,建立中日友好所关系。1988年前后有机存储光盘成为国际存储材料的研究热门。两个研究所一直到2003年还就此课题保持合作研究关系,日方提供相关色素,陈萍课题组研究菁染料有机存储光盘材料,先后培养了4名硕博研究生和1名博士后,在国外杂志上共同发表了十多篇文章,共同获得2003年日本崗山市“山阳科技奖”。与此同时,陈萍课题组参与了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承担的国家科技部“光盘存储器件与材料”863重大项目,也取得很好成绩,通过国家级验收。

陈萍回国后努力把原有的研究基础,向解决国计民生方面转化。也可以说是机缘巧合,陈萍课题组多年积累的感光领域银盐扩散转移体系,刚好可以用于新型快速直接制版印刷材料。这件事陈萍还要提到日本三菱制纸研究所二木清所长,两人认识于日本写真学年会上,当年她就知道该所开发的照相直接制版就是利用银盐扩散转移原理制成的。二木清所长还邀请陈萍到该所参观交流,收获颇多。1986年,陈萍课题组接受国家出版署的任务,利用原有的基础,短时间内成功研制了快速制版印刷材料,从此踏入了印刷领域。1995年,在著名的德国德鲁巴国际纸张及印刷展览会上,有人推出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Computer To Plate简称 CTP),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浪潮席卷了全世界!十几年来,这也给了陈萍研究工作跨越的机遇。陈萍课题组紧跟形势,发挥自己优势,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中科院创新工程的支持下,他们利用银盐扩散转移原理研制成功了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材料,完成了从照相直接制版过渡到计算机直接制版材料的研发与中试,其作为实现印刷、制版过程数字化的高新技术,攻克了材料与工艺等诸多方面的关键难题,成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过渡到产业化得到中科院创新工程、国家863计划以及国家发改委的支持。2003年,在广东省建立了内国第一家银盐计算机直接制版版材生产基地,建立第一条银盐CTP生产线,成功地实现产业化。其产品以质量高、价格低的优势,实用于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羊城晚报等平面印刷媒体,出口到欧洲,得到很高的评价,并形成了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的格局,打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该项目被列为国家发改委新材料领域示范工程,并获得十年优秀成果奖。2006年,该项目被列为新材料领域十大新闻之一,位居前五名。2007年科技日报对陈萍进行了专访,并在11月13日做了整版报道。2012年陈萍获得中国感光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在陈萍的带领下,研究室在银盐计算机直接制版材料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十多年来,她们又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带领研究生开展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聚噻吩衍生物类导电聚合物方面的研究,建立了独特的真空自组装方法和可控制备一维、二维、空心及核壳等不同结构的PEDOT纳米复合材料,先后培养了3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发表了百多篇学术论文,申请和授权十多项发明专利,攥写《永存的视觉》一书。

提携后人,她承接了恩师们一棒又一棒

回国多年后,陈萍跟藤嶋研究室一直往来密切,特别是与后来在藤嶋研究室进修学习的几位大有前途的学子,如刘忠范、蔡汝雄、姚建年、江雷、只金芳等人都颇有着深厚渊源。1985年夏,蔡汝雄和刘忠范先后考取藤嶋老师博士生,陈萍正好在东大,记得当时陪同藤嶋老师对二位分别进行了面试。江雷是1991在北京召开的中日双边光化学会时,根据他的愿望,陈萍把他介绍给藤嶋老师见面,当时江雷还是一个不爱说话而非常可爱的小男孩!只金芳是天津南开大学陈萍同学的优秀学生,1991年得到公费留日名额,来北京征求意见,陈萍毫不犹豫地推荐给藤嶋老师。另外,1995年陈萍还为自己的硕士生孙任德争取公费留日名额,并推荐给藤嶋老师攻读博士学位。他学成后到日本某大公司就职,已成为该公司的重要技术骨干。

对上述几位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们,藤嶋老师都给予了他们无私的支持。他多次和陈萍讲,他要帮他们物色好的工作单位,以发挥其作用。陈萍也表示会尽其所能帮助他们。第一个由藤嶋老师推荐的刘忠范到北京大学工作,陈萍协助他与电化学专家蔡生明教授多次接触和交流,最后终于落户北京大学。姚建年回国略晚一些,1995年藤嶋老师又推荐他到中国科学院,最好到陈萍任副所长的感光化学研究所。陈萍竭尽全力进行配合,她多次到中科院人事局争取留学回国人员职位,同时还拿到了院掌管的最后三居一套住房,确保姚建年全家顺利回国工作。回国后,陈萍将自己招的两名研究生中,其中更优秀的一名杨永安转播给姚建年指导,协助他尽早顺利开展研究工作。一年后,感光所努力推选姚建年为全国政协委员!2000年中科院调整后,又转到中科院化学所。另外,只金芳也是藤嶋老师把她推荐到陈萍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原中科院感光化学所)工作的,陈萍支持她并为她争取到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资金支持。至于江雷更是藤嶋老师的得意门生,他更是以国家“百人计划”的名义推荐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以上几位都是藤嶋老师的高徒,回国后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最高荣誉,这是藤嶋老师的骄傲!陈萍作为他们的师姐,也为他们感到由衷地自豪!

文/客观日本编辑部

陈萍的个人名片: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同年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先后在化学研究所、感光化学研究所和理化技术研究所工作,曾任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感光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和秘书长;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印刷设备与器材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感光材料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印刷材料标准委员会副主任。系中国感光科学界和印刷领域知名专家。1983年1月以访问学者身份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进修,1985年1月结束访问学者身份回国,同年6月再渡东京大学。1986年1月获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是藤嶋昭教授主持的第一个博士学位答辩。同时也是东京大学工学部首位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外国女子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