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14年的治沙生涯,跨越国籍的绿色感动——日本友人远山正瑛的中国事迹

2017年08月01日 人物往来

提起恩格贝,这块位于中国西北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腹地,如今人们想起的是那里绿树成荫,牛羊成群,蔬果满地,还是国家级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基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很难让人将这儿和沙漠联想在一起。而事实上,30多年前的这里,还是一片飞沙走石植被稀疏的沙地。这一翻天覆地奇迹般的变化,得益于一位被誉为日本“沙漠之父”的日本友人——远山正瑛。

提起他,中国人无不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怀念。至今,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仍在中国尤其是内蒙古的恩格贝温暖地流传着。

1.从“地球癌症”到“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的奇迹

漫天黄沙,荒凉贫瘠,非但绿色难寻,甚至许多地方寸草不生——这儿就是 30万亩的土地上不见人烟的“恩格贝”。 库布其沙漠的年均降雨量只有250毫米,终年狂风怒沙飞扬,人走在沙地里,只要一张嘴,就会吃进满口黄沙。走路时人和人必须手拉手,否则裹挟黄沙的狂风会把人卷进沙堆。

这样一个荒芜的地方,仅仅是种一棵树,就需要浇6桶水。可30年前这里既没有通电,也没有水,栽种树木可谓是难上加难。即使种树,成活率也不到20%。正因为如此,这里被当地人称为不可治理的“地球癌症”,一个鲜有人踏足的生命废墟。这样艰难的自然条件,可以想象,想要在恩格贝治沙,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PHOTO

图片来源:
http://www.3lian.com/gif/2014/02-12/49622.html

从未有人有勇气谈起要来这里治沙,还恩格贝一片绿色。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片贫瘠无望的土地上,发生了沙漠变绿洲的奇迹。恩格贝幸运地遇到了一位老人——远山正瑛。这是一位沙漠克星、沙漠杀手;他,正是恩格贝绿色的希望。

远山正瑛

图片来源:
https://kknews.cc/zh-sg/agriculture/v92lq62.html

1962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的远山先生,是一位农学博士,也是鸟取大学的名誉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正是沙丘地的治理。1991年,他创办了NGO组织“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致力于沙漠化的研究和治理。也正是这一年,他来到了中国的恩格贝,开始了他余生漫长的中国治沙历程。这一年,他已经84岁。

他的到来,带来的不仅仅是治沙的决心,更是治沙的技术和数以万计的志愿者,还有经年累月积攒的绿色成果。从1991年直到他去世的2004年,恩格贝诞生了中国沙漠的一个奇迹:这里绿树成荫,沙漠变成了绿洲,成了世界治沙的典范。

PHOTO

图片来源:
https://kknews.cc/zh-sg/agriculture/v92lq62.html

2.84岁,14年,每天10小时,7000多人,300万棵树,10万亩沙地

提起这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这一串数字:84岁,14年,每天10小时,7000多人,300万棵树,10万亩沙地。决心在中国治沙并开始常年驻扎在内蒙古时,远山正瑛已经是位84岁高龄的老人了。但是,一来到中国的他,就说出这样的豪言壮志:请相信恩格贝一定会变成绿洲,今生今世,不治沙成功,我绝不离开恩格贝!

PHOTO

图片来源:
https://kknews.cc/society/lm9229.html

怀着这样的雄心壮志,他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恩格贝的治沙一线。14年来,每年他在恩格贝都要住上八九个月,吃穿简朴的远山先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出门种树,一天种10个小时。就这样,一个个沙坑、一担担粪土、一棵棵树苗、一桶桶水,肩挑手扛,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坚持到他生命结束,一共种成了300万棵树,覆盖了十万亩沙地。

在他的号召下,先后有7000多位日本志愿者来到恩格贝,辅助治沙种树事业。这些志愿者中,有他的子女,他的孙辈,也有素昧平生的愿意为中国绿化事业做出点滴贡献的陌生人。他们和远山先生一起,日以继夜地挖沙坑、种柳条、浇水,让这里慢慢地长出了一片又一片绿色。

PHOTO

图片来源:
http://www.sohu.com/a/138625188_757210

3.不畏艰难,不惧劳苦,科学治沙

恩格贝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非常不适宜人和植被的生存。但是,一心治沙的远山先生,从来不顾外在条件的恶劣。无论是天寒地冻的严冬,还是50多度高温的酷暑,远山先生率领志愿者们,用木棍在流沙之下砸出树坑,再固定沙柳条,并走上12趟,才能浇好一棵树。

由于生态环境恶劣,仅仅有不畏艰难不惧劳苦的精神,可远远不够。栽种沙柳条已经非常辛苦,但是要让其成活,则更是难上加难。每日的灌溉,施肥,看护都不可掉以轻心。稍有不慎,便可能让以往的汗水付诸东流。

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身为治沙专家的远山正瑛,带来了他在日本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成果。结合在日本鸟取沙丘的治理经验,并科学分析恩格贝当地独特的地质和气候条件,他总结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治沙思路。

他和志愿者们严格遵守种树的步骤,对待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例如坑洞的深度,必须是80厘米,有丝毫差别都不行。插条的切口要平整,长短粗细要均匀;坑洞的宽度、树苗之间的间距、土壤和的松软程度和沙质、浇水的频率和水量,都有严格的执行标准;他规定并身体力行良好的作业习惯,用完的农具要清洗,农具和用品的摆放要整齐划一,产生的任何垃圾要随身带走……这些科学的做法和良好的习惯,至今依然被数以千计的志愿者和后来的治沙队伍承袭着。

PHOTO

图片来源:
http://www.keguanjp.com/kgjp_jiaoliu/kgjp_jl_renwu/pt20110323121136.html

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严格科学的治沙方法,加上经年累月不辞劳苦的坚持,恩格贝的树苗成活率从20%提高到50%,再从50%提高到了80%。日复一日的努力,终于让沙漠变成了绿洲,甚至变成了瓜果遍地,牛羊成群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4.从中国到日本,从青年到暮年,治沙的脚步从未停息

在中国的日子,远山先生一直奋战到治沙种树的第一线。回到日本之后,他也从未忘记恩格贝的治沙梦想。他在日本四处奔走演讲,为中国治沙募集资金。在急需支援之时,甚至变卖了老家多处房产用以支援治沙事业。他还在日本号召,“每人每周省下一顿饭”,用大家共同的力量支援恩格贝的绿化事业。

PHOTO

图片来源:
https://kknews.cc/society/lm9229.html

远山先生青年时期曾经留学中国,因战争阻隔未能在中国实践自己的治沙梦想。后来,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他很快重拾梦想,于70年代来到中国进行沙漠化研究;80年代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治沙项目,远山正瑛带领研究队伍在腾格里沙漠实施葡萄种植实验。中国的甘肃、宁夏等地,也留下了他考察研究和实践的身影。跨越一生的足迹,跨越两个国度,他始终不忘初心并坚持不懈地身体力行。去世后,他一半的骨灰,按照他个人的意愿被送到了恩格贝埋葬,永远地守护着恩格贝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PHOTO

图片来源:
http://www.keguanjp.com/imgs/slideshow/40/40.html

十多年的心血感动了中国人,也感动了世界。恩格贝的绿色也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后来,联合国授予了他“人类贡献奖”,中国政府授予他友谊奖。原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两次接见他,感谢他为中国做出的杰出贡献。内蒙古政府为他立了个人塑像。他的个人纪念馆,至今依然屹立。

PHOTO

图片来源:
http://www.sohu.com/a/138625188_757210

结束语

“恩格贝”在蒙语中是“平安吉祥”的意思。历史上的恩格贝也曾绿草如茵、牛羊成群,但因植被破坏而导致沙化。漫天的黄沙疯狂地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向中国内地紧逼,吞噬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远山正瑛的到来,扭转了这一可怕的局面,不仅让中国人再次找回了曾经水草丰美的恩格贝,也保住了无数有可能被侵蚀的土地。一位高龄的日本老人,跨越国籍、不畏艰难、毫无私心地走进了一片荒芜,用自己的岁月和双手,还给我们绿色家园。更重要的是,他以自身的言行,不断鼓舞着后来的志愿者们,坚持治沙,守护家园,影响深远。他不仅是日本的“沙漠之父”,更是给中国的沙漠带来吉祥平安的“恩格贝”英雄,是中日友谊的一颗巨树!

文/中日双语杂志《聴く中国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