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为中日文化交流鞠躬尽瘁的郭沫若(1)

2013年01月24日 人物往来

两次渡日和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翻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日关系史,有三位领导人的名字最为突显:周恩来、廖承志和郭沫若。周恩来是中日关系大政方针的英明决策人;廖承志是中日民间交流与经济往来的强力推手;而郭沫若则是中日友好交流中最卓越的文化使者。

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以及历史研究上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与他年轻时在日本留学时打下的良好基础是分不开的。他一生中两次渡日,加在一起,在日本生活了20年时间。第一次是在1914年,他先就读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之后转到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后来又去了福冈的九州帝国大学,最后从九州帝大的医科毕业。留日期间,郭沫若在博览西洋和东洋群书的同时,也开始了文学创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1923年,郭沫若完成学业后,带着妻儿回到了中国上海。他没有去当医生,而是投入到大革命的洪流中。郭沫若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被蒋介石通缉,为了躲避白色恐怖, 1928年2月,郭沫若被迫第二次东渡,开始了他在日本的流亡生活。也就是在这期间,他开始研究中国的甲骨文,通过翻阅大量日本保存的珍贵史料,破译了不少甲骨文字,在这一学术领域奠定了其权威地位。郭沫若之所以能在日本专心从事研究,离不开一位日本女性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对他的全心全意的支持,她就是佐藤富子,后来改名为郭安娜。

郭沫若正在书房从事历史研究

1924年前后,郭沫若与安娜(佐藤富子)及他们的孩子合影

文/赵海成 图/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