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中日友好人物传 第八回:中曾根康弘(4)

2012年09月20日 人物往来

在中曾根首相演讲结束后,胡总书记也做了以下发言:

“我们两国的青年通过这几年的体验,切身感受到中日友好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因此也提高了拥护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自觉性。看到这些,我感到由衷地喜悦。所以,在这里,我也很有信心地提出以下几点,我们两国一定能够开创更加友好的未来;我们两国可以通过友好合作,为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作出更大贡献;我们两国可以通过和平和友好的关系为两国国民和后世子孙带来幸福。”(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602页)

日中友好的里程碑

21世纪委员会由庆应大学校长石川忠雄担任日方代表,中国共青团第一书记王兆国担任中方代表,于1984年9月在东京举行第一届会谈。截至2001年,21世纪委员会共举办了15次会谈,取得了丰硕成果。第一届会谈向两国政府提出了建设日中青年交流中心的提议,该中心于1991年完工。1992年举行第8届会谈时发表了日中友好关系现状共同纪要,并采纳了今后作为两国间最重要的合作领域——环境问题的建言。1998年的第12届会谈中,提出确立日中两国间“伙伴”关系。同年,在江泽民主席访日期间达成了构筑“面向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成果。

至2000-2008年,发展扩大为“新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代表:富士静电复印机董事长小林阳太郎、中方代表:改革开放研讨会理事长邓必坚)。在关于能源环境问题、国民相互理解、扩大共同利益以及建立相互信赖的重要性等方面达成了共识。2006年,启动了以日中高中生交流为支柱的“日中21世纪交流事业”和由“日中21世纪交流事业”发展而来的“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2009年11月19日的日中会谈中,成立由新委员组成的新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代表:东芝咨询顾问西室泰三、中方代表:原国务委员唐家璇),直至现在。

中曾根首相与胡总书记两位日中首脑留下的足迹是日中两国相互信赖的佐证,是将相互友好交流具体化并持续发展的原点,也是标志日中两国友好未来的里程碑。

文/峰三十四(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