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中日友好人物传 第七回:福田赳夫(1)

2012年09月15日 人物往来

福田赳夫(1905-1995年)是日本大藏省官僚出身的政治家。历任农林大臣、大藏大臣、外务大臣、行政管理厅长官、经济企划厅长官等职。1976年就任内阁总理大臣。福田最大的功绩是签署了1978年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此举成为中日交流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两国之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订立和平条约。邦交正常化后的中日交流有着实质性的内容,呈现出很大的进展,订立和平条约的时机已经成熟,可是却没有着手进行。

进入1975年后,中日双方相互交换和平条约的草案,并开始进行相关讨论。中方的草案遵守中日邦交正常化时的共同声明,条文中包括反对霸权主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行使武力、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等内容,都是极其理所当然的条款。可是,尽管当时的三木武夫内阁也和中国一样期待着真正遵守共同声明、早日订立和平条约,但是由于受到苏联和国内反对势力的阻挠,始终不同意将反对霸权主义写进条约中,最终未能达成谈判。

打开这个局面的是1976年12月就任首相的福田赳夫。福田表明了坚定的决心:中日两国严格遵守共同声明,对此双方都很满意,所以必须尽早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在福田的谈话后,条约的调整工作开始进行。1978年7月,有关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在北京再次召开。谈判还是围绕着反对霸权主义的条款相持不下,至同年8月12日谈判结束并签署条约,其间事务性谈判举行了16次、外务部长级会谈举行了3次。

在结束谈判的第三次外务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外交部长黄华说道:“签署条约的新闻发布之后,一定会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热情的欢迎。这既是两国人民长期期盼的,又是符合两国人民长期根本利益的。为了两国的友好和两国人民的友情,在中日友好关系史上这个条约的订立,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吧”。黄华进一步说道:“为了弥补条约订立延误的时间,中方将会以最大的热情,做出最积极的努力。”

听了外交部长黄华的这番话后,日本外务大臣园田直回应道:“正如您所说的,条约订立的出发点就是推进诚实、直率、热情的两国友好关系,这也关系到亚洲的和平与繁荣。中日两国开始真诚的合作,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对于过去的问题,应该摒弃前嫌,但是对于二战中,中日双方死难的人们,在此我想对他们表示诚挚的哀悼。同时,也想向他们报告条约的订立和中日关系进入了新阶段。我也和您一样在这里对条约文稿进行最后的落实。”

就在当天,日方的福田首相和园田外务大臣,中方的邓小平副总理和黄华外交部长出席了签字仪式,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得以签署,并决定于同年10月23日生效。

1978年10月23日,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交换公文仪式的(左起)邓小平副总理、黄华外交部长园田外务大臣、福田首相。(每日新闻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