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近代中日交流的先驱者――孙中山与梅屋庄吉(上)

2012年08月13日 人物往来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有着漫长的交流历史。尤其是进入近代,中国国内的封建制度日薄西山,国外的列强乘虚而入。为了救国救民,中国的仁人志士们把眼光投向了在亚洲唯一实现近代化的日本,从此揭开了近代中日交流的新篇章。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节点,在回顾这40年走过的里程时,首先在这里介绍两位近代中日交流的掘井人――孙中山与梅屋庄吉。

立于上海绍兴公园内的梅屋庄吉坐像(2011年长崎市赠) © Bunka1911

 

 铭刻于历史的友情

 

2008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来日访问时,日本政府设定的非正式晚餐会场是位于东京日比谷公园内的“日比谷松本楼”餐厅。在东京都内数不尽的餐厅中,为什么会选定“日比谷松本楼”呢?因为那里有一个可以追溯到100年前的日中友好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近代中国的创始人、辛亥革命的领袖、至今被中国大陆及台湾政府双方尊称为“国父”的孙文,以及从资金面支援孙文发起革命运动的日本实业家长崎县出身的梅屋庄吉。

孙文与庄吉首次会面是在1885年,当时孙文29岁,庄吉27岁。

“当时庄吉在香港经营照相馆,在香港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日本人。”庄吉的曾孙、现任“日比谷松本楼”常务董事的小坂文乃说。

“经由英国医学博士詹姆斯·康德里(孙文的导师)的介绍,年轻的医学生孙文结识了庄吉,两人的交流便从此开始了。”

当时亚洲诸国的近代化发展非常缓慢。“无论如何要为亚洲诸国获得独立和尊严打开一条光明大道”的想法使两人意气相投,据说当时庄吉对孙文说:“你就举兵吧,我将从资金方面全力支援。”

孙文在发动辛亥革命期间,曾不得已赴日本避难,庄吉从资金、精神两方面对孙文进行全面支援。由于支援孙文的革命运动,庄吉遭到清政府驱逐,不得已将商务据点转到新加坡,在那里成立了电影制作公司,其收入的一大半都捐作革命的资金,为全力支持孙文的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文和庄吉是日比谷松本楼的老熟客。庄吉为了向日本的各界名士介绍当时亡命日本的孙文,经常在日比谷松本楼设宴”小坂回忆说。

孙文去世后,庄吉继承了孙文的思想和遗志,与当时的日本广田外相联手,为日中友好事业做出了不懈地努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奔波40余年的孙文曾说:“目的是追求中国的自由、平等与和平。”正是因为与孙文的思想产生共鸣,梅屋庄吉决心从资金和精神两方面支援孙文的革命事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故事对于大多数日本人及中国人来说并不知晓。(小坂)

孙中山亲笔为梅屋庄吉题字“贤母”。图为收藏在广州长洲岛孙中山故居的复制品。 © Chintung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