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近代中日交流的先驱者――孙中山与梅屋庄吉(下)

2012年08月13日 人物往来

100年前,日本与中国无论在文化上,还是思想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日本人都理所当然地学习孔子及《论语》。后来,随着近代化的不断推进,日本开始引入西方式的教育,学习中国思想、文化的机会减少了。

“尽管如此,为了促进日中友好,我希望能让更多的日本人和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孙文与庄吉的故事。我们在讲述日中历史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题是不能回避的。的确,日中之间曾有过战争这样的悲惨历史,但是另一方面,我希望向更多的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有这样一位中国人和这样一位日本人,互相帮助、相互支援,孕育出了深厚的友情。”

这一象征日中友好的故事,至今仍深深铭刻在顾客盈门的日比谷松本楼历史之中。

梅屋庄吉出资铸造的4尊孙中山铜像,其中之一赠与广州黄埔军校并安置在军校附近的孙总理纪念碑顶。 © Chintunglee

 

今后的日中关系

今后,有关日本政府对中国支援的方式,将会向着促进日中之间的相互理解这一方向不断迈进,具体说来就是从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支援为中心,转向重视环境保护、民生、社会开发、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及技术转让等领域。例如:2009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人才培养奖学计划”,以担负中国将来使命的45名年轻政府官员为对象,提供了来日本大学留学所需的学费等资金共5亿5,600万日元。我们期待这些担负未来使命的人才,能在发展市场经济化、完善法制法规、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努力,为解决中国面临的开发难题做出贡献的同时,还能够为日中两国的相互理解、强化友好关系上做出自己的贡献。此外,从政治方面来讲,我们的目标是:今后,日中两国对于亚洲以及整个世界都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在这一共识的前提下,日中两国应当共同贡献于亚洲和世界,互惠互利,并不断扩大共同利益,发展日中友好关系。

另一方面,从文化事业和各种交流事业方面来看,2007年,日中两国政府共同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35周年,“日中文化及体育交流年”、“30,000人交流事业”以及高中生互访等事业相继实施。在“日中文化及体育交流年”活动中,日中普通市民层面的交流得到飞跃发展,一年中,两国共策划实施了超过300个纪念活动。2008年,在纪念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之际,为了进一步促进两国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增进对彼此国家的理解,日中双方将2008年定为“日中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在文化、学术、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新闻媒体、电影、电视、旅游观光等领域不断推进两国间一系列的青少年交流活动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另外,在通过“日中文化及体育交流年”形成的日中交流势头下,日中两国还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在2008年以后的4年间,每年策划实施4,000人规模的青少年交流活动,去普通市民家庭寄宿、举办研讨会等。

迄今为止的日中关系,大多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上来论述的,但是我认为还应该通过上述的努力,不断促进普通市民层面的交流,来达到促进相互理解的目的。

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摄于19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