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中日友好人物传 第二回:大平正芳(3)

2012年08月01日 人物往来

成功的三大因素

经过9月25日的第一轮首脑会议,26日开始的工作会谈中,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与中国外交部长姬鹏飞开始就两国邦交正常化进行磋商。大平在《我的简历》(日本经济新闻社)中回顾道:“所幸,日中双方都努力舍小异求大同,见解的不同就直接作为双方的不同见解并列写下来,就像门神雅努斯(罗马神话中守门的双面神)一样顾及双方的考虑,终于克服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达成了历史上的日中共同声明”,“邦交正常化的谈判比想象要来得顺利,我想这要感谢中国首脑的高瞻远瞩,我们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的理解和灵活的决策。”

成功地完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回到日本的大平正芳,在10月6日的演讲中,列举了谈判成功的三个要因。第一,面向日中和解,得到日本国内舆论的支持;第二,中国政府在此之前已经与二十多个国家恢复了邦交,对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有紧迫感;第三,中国对日本坚持在旧金山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和解这一政策表示理解。

演讲最后,大平说:“现在,在没有路的地方,已经开通了一条细细的小路。但是,这只是一个起点,今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沿着这条狭窄的小路走下去,如何发展日中两国关系,以及两国关系发展将对亚洲以及周边地区做出怎样的贡献,这将是今后日中两国政府和国民义不容辞的职责。”大平指出了中日两国必须对今后应该怎样做,必须做什么进行认真探讨这一重要课题。

一衣带水

日本与中国都使用表意文字,语言构造却完全不同。虽然,这在欧美人看来,这几乎没什么区别,但是,两国在居住、风俗习惯、饮食生活习惯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文化的理解、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处世方式也各不相同。大平正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因此,1979年12月作为日本首相访华,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发表题为“面向新世纪的日中关系――向更深更广处发展”的演讲时说道,“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两国国民之间,心与心结成的坚固信赖关系”,并讲了下面一番话。

“比任何东西都能确保这个信赖的,是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但是,了解对方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日中两国一衣带水,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交流。但是也正因如此,两国国民容易觉得即使不作出十分的努力也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对方,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我认为,在思考方式、人生观,以及对事物的处理方式方面,日本人与中国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国家体制不同,做法、流派不同的日中两国之间更应该有这种自觉的努力。”

然后又说道,“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后这个时代,将会有无数惊涛骇浪袭来。在这种惊涛骇浪中,日中两国之间有时可能会出现意见相左,发生利害关系冲突的局面。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要回顾我们两国间两千年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不要失掉我们心中抱有的相互信赖的感情,并不断地为之努力。这样,在世界上,我们的子孙将永远会为两国和平友好的关系而自豪。我衷心希望两国能够世世代代永保和平友好,另外,我也希望两国人民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关系向更广更深处发展。”

大平正芳是首位在中国政协礼堂做演讲的外国首脑。演讲的场面通过电视,在全中国进行转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