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人物采访系列之二

2012年03月24日 人物往来

访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原驻日首席记者孙东民先生(1)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孙东民老师是我们媒体工作者的老前辈。他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曾做过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驻日首席记者、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委员。现担任中日新闻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孙老师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也就是在中日建交前后,就开始从事与日本相关的工作。今年正好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笔者来到孙老师家,请他回顾了当时的情形以及对他对中日关系发展的看法和展望。

孙东民在家中接受笔者采访

 ――中日建交前后您参与了哪些对日工作?

 我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市的政府部门工作,与日本也有点关系。真正第一次接触日本人是在1970~71年的广州交易会上,对方都是日本友好商社的人。因为这些日本人大都会说一些中文,所以我对他们的印象还不错。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时,我被指派参与同行日本记者团的接待工作。这之前我在吴学文(新华社资深记者)手下编写有关日本媒体的内部材料,比如共同社是怎么回事,读卖新闻是怎么回事等。日本记者来了,我们就负责接待,同时还肩负保护周总理安全的任务。万一这里面有坏人,照相机里放个子弹之类的怎么办?总之就是要提高警惕。

我接触的多是富士电视台的人,陪同他们参观长城等。那时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见到周总理。周总理会见日本记者团时,没有坐而是站着,我就在他旁边,很是紧张。日本记者大概十来个人围着周总理。当时来中国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见毛泽东时,都坐在沙发前半截,表现得非常谦恭。可是看照片,田中去见毛泽东时,靠在沙发上一坐,好像很了不起的样子。毛主席本身就是个领袖样,田中也跟着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日本人有种自卑感,作为一国元首表现出不能输给中国领袖的样子。

文/赵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