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人物采访系列之二

2012年03月24日 人物往来

访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原驻日首席记者孙东民先生(2)

 ――谈谈您成为人民日报记者并被派到日本的经历

 1978年的一天,唐家璇来找我,他说,“人民日报缺日语干部,你愿意不愿意去。”那时候我已经考上北大的研究生了。后来想了想我也经30多岁了,干脆不上学去报社吧。经过报社的考试,我被录取,大概是1978年7月底开始到人民日报上班。没想到进入报社后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关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社论。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涉日报道的生涯。

我第一次作为记者采访新闻是在1980年,鉴真和尚“回国探亲”到了扬州,我去做了采访报道。1982年起我被派驻日本,经历了中曾根内阁和竹下内阁(1982~89年)这两届内阁的全过程。后来又经历了从2002~2006年的小泉内阁的全过程。

我所经历的这3个内阁,都是有名的强势内阁。我是第一个外国记者采访到竹下登的,在他的自民党总裁室里。1988年他访问中国时,我全程参访,一直到敦煌。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拿来的8,400亿日元贷款,邓小平会见竹下登的时候我也在人民大会堂,当时这是给中国人民一件不小的礼物。那个时候,中日关系算是非常好的。

谈到小泉,我认为他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你也不能直接说他有多么坏,他有他的个性和意志。同时,我认为最主要的不光是小泉个人如何,而是当时在日本社会,在日本政界的一种气氛导致中日关系出现了挫折。3位政治家,总的来说,前两位是主张友好,对大局把握的比较好。中曾根在位期间,他跟胡耀邦倡议成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日青年友好中心也是他访问中国时答应设立的。另外,中曾根跟胡耀邦建立了个人友谊。做了很多好的工作。他都80多岁了,还要带着日本青年人访问中国。竹下登给人的印象就是经济上的交流。因为我随同他采访写了很多关于他的报道,人民日报的社长去日本访问时,他一见面就说,孙东民先生写了很好的报道。社长听了很高兴,然后说,这是他应该做的。后来竹下登下台后还送了我礼物,还几次在一起握手拍照,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2003年21世纪委员会大连会议

 

文/赵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