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人物采访系列之二

2012年03月24日 人物往来

访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原驻日首席记者孙东民先生(5)

 ――中日双方在新闻报道上应该做哪些努力?

 我作为新闻工作者,参与涉日报道已经有35年了。我觉得日本的新闻界和中国的新闻界都对两国的互相理解作出了贡献。但同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不同的特征。中国人基本上是说正面的,说好的比较多。用正面的带动社会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的思维,即树典型,树标签,在历史上也是这样。日本不是这样,日本的新闻报道崇尚欧美的自由主义。它的新闻报道特点是,说问题的多,说正面的少,并认为这样写是好的,说明新闻界有问题意识。但是我觉得这缺乏一种大局意识。不能说日本新闻界报道得不对,而是说应该加一点大局意识。中国的新闻报道则需要加点问题意识,互相取长补短。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大量的信息可以从网上获得,我感觉中国的新闻工作者缺乏一种亲身经历采访而得来的东西。这是非常危险的。不动脑子,人云亦云。另外是不深入,写出的是很飘忽的东西。当前中国的新闻报道,乍一看挺多,但是深度都不够。我就想到以前,也没有多少信息,而老私塾先生文章写得那么好。

我认为,两国的新闻界都应该发挥一种东方的人文精神。有很多的东西在日本社会中是中国的东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我们缺乏这种挖掘。我认为两国的新闻界都应该在不排除西方的民主自由的意识基础上,同时带着东方精神找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

中日之间不光是新闻报道,文化交流也是一样的。有人对孔子学院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孔子学院不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代表。像以前蒋介石也提倡过的礼义廉耻这些东西,中国人都应该很好的来总结。中日之间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在东方精神中找到共同语言。文化交流也应该更多地寻求一种东方的朴实价值观。新闻报道也要带有一种使命感,觉得通过我们的报道,我们做了一件好事。两国人民通过报道能够加深了解,而不是专门去挑刺。也不是简单的你好,我好,大家好而回避矛盾。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文/赵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