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茶之旅”带给我愉快人生 ——访旅游作家、中国咨询顾问须贺努先生(2)

2012年01月16日 人物往来

“茶之旅”让我了解中国、认识亚洲

这第一次的“茶之旅”,不但丰富了我对茶的认识,也使我看到了中国真正的农村和那里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接待我的是一位乡村老师,每月收入才600元钱,但他们都在自己种菜,生活一部分靠自给自足。我还去看了一处600多年前的茶碗制造遗址,这里出产的“天目茶碗”在日本作为“国宝”收藏于博物馆中。首次“茶之旅”,让我尝到了乐趣,这之后我又去了福建好几次。

我辞掉工作后终于有充分的时间可以继续我的“茶之旅”了。2011年间我平均一个月出去1次,去了印度、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缅甸、台湾、中国的新疆等地。早在8年前,我就有了自己的博客,我把我的“茶之旅”见闻,配上照片,发到博客上,并且还在一些杂志上开了专栏。我的旅行都以茶为起点,比如我听说缅甸人不但喝茶还吃茶,我就去缅甸看个究竟。所谓吃茶感觉像是吃腌的咸菜。别人尝过后也就算了,而我则要追问这种“茶咸菜”是怎么腌制的,一定要再去腌制的地方看一看,结果发现那种腌法和日本的腌菜作法很相像。这让我产生联想,日本人的祖先是不是和这里也有关呢?

再比如,我去泰国旅行,发现很少有人喝茶,这是为什么呢?我就开始调查,得知泰国的山区有种茶,我就去了那里,这才发现在那种茶的人都说中文。原来他们都是过去的国民党兵,失败后逃到那里最初是种大麻,后来改种了茶。

通过“茶之旅”还让我学会各种省钱的旅行方法,比如寄宿在老乡家或寺庙里。我去印度旅行时曾在喇嘛教的尼姑庵里住过10天。那里刚发生过水灾,在和尼姑们的交谈中我发现她们对自然灾害的态度非常“前瞻”。她们绝不怨天尤人,而是认为灾难是变好的预兆,是复兴和新生的良机,灾难过后必有后福。

我在尼姑庵居住期间,还看到一群来自英国的女高中生,首先我觉得这些十六、七岁的少女来这个海拔3000多米的偏僻地区和尼姑们一起生活非常不易,在日本恐怕没有哪个团体敢组织这样的活动。一边是剔着光头、披着僧衣、生活清贫单调的小尼姑们(6岁到30岁之间),一边则是耳朵上挂着各种装饰环、穿戴迥异的现代女孩,她们彼此如何看待对方的生活呢?哪边才是真正幸福的一方?让我这个旁观者陷入了沉思。

在印度我还去过大吉岭的一个茶场,那里的茶树上有很多蜘蛛窝,这是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写照。不使用农药,也不追求高产,真正的好茶只有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产出来。

2011年7月在印度的尼姑庵和尼姑们合影

文/赵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