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大爱无声》胜有声(下)

2011年11月09日 人物往来

《大爱无声》送播时遇到困难了吗?

这个片子做完以后,很多人说,对我的这种精神表示敬佩,但是这样的片子在中国是不会有人看的,因为太超前了,中国现在需要的片子是情节来带动故事的发展,需要的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外遇,三角恋爱这样的作品。而我们这个片子从头到尾一个坏人都没有,也没有大起大落,只是刻画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点点滴滴。因为她是聋哑人,于是她比一般人更艰难,但是她这一关一关都闯过来了,那种淡淡的,小小的感动一直贯穿全剧。而且演员我们也没有用大明星,可以说现在这个时代能炒作的任何元素我们这部剧都没有。所以我把片子送中央台一次被退回一次,通过关系送也不行。我想那就算了,干脆直接送到广电总局去审片,审完以后拿到发行权再说。没想到去年底我突然接到广电总局的电话,说他们发现了一部近年来难得的佳作,并且把我们这部剧评为“2010年优秀电视剧”。

广电总局评价高并不等于电视台一定给你播,没办法,我只能去找残联,张海迪主席一看这个片子就非常喜欢,她说你们太棒了,能做这样一个片子。张海迪看完这个片子就认为我是她心灵的朋友。她对我说,“像你这样的人一定是很孤独的,你可千万得坚持住,我会是你最忠实的支持者。”

张丽玲在60周年国庆观礼台上(张丽玲 提供)

张丽玲在60周年国庆观礼台上(张丽玲 提供)

 

《大爱无声》播出后的效果如何?

我本来是拍给13亿中国普通老百姓看的,后来我听张海迪介绍,中国的残疾人有八千三百万,跟残疾人相关的人口,残疾人的家人,加起来有两亿五千万左右。我想就算是为他们拍的也很值得。电视台的人怎么那么不会算账,就光这个人口算起来收视率都快20%了。

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央视终于同意以近乎于公益片的形式让我们播出了。对我来说,只要给我播了就可以了。公益片和非公益片的区别在于,你不要指望收回成本,也就是说只给我们很少的钱。我想,唉,给不给都无所谓,我老是这样,总干这种事。最惨的是投资商了,他们也说,唉,我们也公益一把吧!本来我们是奔着中央一套去的,最后在八套播出了。结果《大爱无声》播出之后,竟成了他们那个栏目中收视率很高的片子,很多观众还给中央台发来感想。这个片子后来在网上的反响也很大。

张丽玲和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一起(张丽玲 提供)

张丽玲和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一起(张丽玲 提供)

 

在创作上中日应该相互学什么?

我觉得拍片子,拍摄的人的心态和态度很重要。日本人在做片子时候那种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安于寂寞的心态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我认识几位日本作家,他们创作作品时真的是做许多功课,不断的调研,不断的深入生活。但是我也听说中国有一些作家同时写多部作品,这样出来的东西自然就会有些浮躁,渗透心灵的能力就比较弱了。

中国和日本的观众的收视习惯也不同,电视剧在中国是一天播两集,日本的电视剧则是一周才播一集。在中国韩剧也很流行,但是《冬日恋歌》并不是最流行的,因为中国观众觉得太拖拉,跳过两集不看,再接着看都没问题。但是日本人就喜欢看这种“拖拉”播放的形式,觉得能让我静下心来慢慢的去感受。

日本人做事比较死板,而中国人又太灵活了,我觉得在任何一个领域,中国人和日本人能中和一下就比较完美了。

今后我非常想去拍一些日本人和中国人都能接受的作品,因为我们在这里的生活经历已经二十多年了,有很多感受,也有很多感悟,既知道日本需要什么,也知道中国需要什么,总希望能把它作为一个作品表现出来。

活跃在中日文化交流舞台上的张丽玲(张丽玲 提供)

活跃在中日文化交流舞台上的张丽玲(张丽玲 提供)

文/赵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