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受惑于日本制造业的魅力

2011年09月02日 人物往来

春节,相当于日本的旧历年。2月初开始回到中国的张英女士(47岁)每天都非常忙碌。和住在故乡上海的父母一起度过了几天之后,她又奔走在深圳、沈阳、大连、杭州等中国各地,到企业客户的领导家拜年。张英是进口金属零件公司大王天克诺(京都府长冈京市)的总经理,中国没有像日本这样用贺年卡拜年的风俗。“与客户直接见面培养人脉,在中国的商业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

除了去客户那里拜年,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要落实客户企业的操作人员是否有变更。与日本不同,如果操作人员调换的话,就会立刻导致产品的流通不畅,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她在日本商社做翻译工作的时候也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由于经济增长,内陆地区就业机会增多,操作员在春节期间回到家乡后,留在当地就业的事例逐渐增多。

张英生长在上海,曾在上海的幼儿园做过老师。为了开拓视野,寻找更多的机会, 20年前她来到日本。在龙谷大学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读完了博士课程,并在桃山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取得了经营学硕士学位,系统学习了国际商事仲裁和公司法。她也考虑过成为律师或者在大企业工作,但最后选择了为缺少中国市场信息和人脉的中小企业经营者提供支援的道路。

她说,另外一个契机,就是“被日本人的制造热情和自豪感所吸引”。中小型街道工厂制造的产品没有丝毫的瑕疵,并且孕育着新产品的创造性,是日本引以为豪的制造宝库。张英的大阪联络处所在的大阪市生野区胜山也有很多街道工厂。许多街道工厂的经营者非常自信地说“都说仅靠东大阪的街道工厂就能制造火箭,光是咱胜山这里造喷气式飞机是没问题的”。

张英1年的一半时间在中国度过,另一半在日本度过。在日本的食物里她最喜欢炒荞麦面,“我喜欢炒荞麦面使用的调味汁,那种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佐料,里面含有造物的精神。”

在她喜欢的国外旅行途中,她也不忘造物。“在埃及看到图特卡蒙的黄金面具时我感到很震撼。为什么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也能制造出如此精巧的物品呢?虽然古代中国也制造了非常精湛的兵器,而当时日本只能制造弥生式土器,但中国如今在制造业上被日本反超了”。虽然中国GDP世界排名第2,但还没有出现能够称誉世界的“made in china”品牌。我想将这样的想法和在日本的经验写进书里。

由于钓鱼岛(日本名∶尖阁列岛)等问题,使中日关系发生了摩擦。现在的大环境是“没有中国日本就不能够生存,同样没有日本中国也不能够生存。两国应该求同存异。我也想成为中日商业的桥梁”。

文/佐藤孝仁

张英女士近影

张英女士近影

来源:关西之窗 http://www.kansai.gr.jp/c/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