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和中国一起了解日本 ——访中日双语作家毛丹青(上)

2011年08月14日 人物往来
中日双语作家毛丹青

初到日本 靠卖鱼谋生

谈起当初来日本的经过和生活经历,毛丹青说:“我是198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的,1987年偶然有一个“停薪留职”到日本留学的机会,我便来了日本,进了三重县的三重大学。当时身上只带了50万日币,交了学费,租了房子之后所剩无几。为了生活我必须勤工俭学。当时非常巧,一个同学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卖鱼的,现在正好缺人手,问我愿不愿意干,我没犹豫就去了。就这样我每天起早贪黑地卖鱼,还经常奔波于鱼市和鱼港之间,也因此认识了不少从国内来的鱼老大,后来和他们一起组织中国的渔船来捕鱼,并拿回国内加工做成鱼泥后再拉回日本。生意越大,挣钱越多,干脆书我也不读了,什么都不干就专心卖鱼。但到了1994年,也就是神户大地震之前,这个鱼的生意突然没有了,原因很简单,中国的经济发达了,很多的渔民不用把鱼卖给日本了,卖给国内会更赚钱。”

毛丹青告别卖鱼,进了神户的一家商社,担任起该商社在中国投资建厂相关资料的翻译工作。从鱼店到商社,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日本人。他把那段时间的自己形容成“是在日本海里的中国孤岛”,也正是这种经历,让他有机会和有时间静静地观察和了解周围的那些最普通的日本人,慢慢地去认识他们和理解他们。在他日后的作品里出现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几乎都来自他的这段虽平凡而又不寻常经历。

卖鱼时的毛丹青在渔船上

卖鱼时的毛丹青在渔船上

游走日本 写出第一本书

那么后来毛丹青是怎样弃商从文而成为双语作家的呢?

“我在商社工作时积攒了一些钱,那些钱都用在了到日本各地的旅行上。我自己可能比较唯美主义,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会去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并产生了想把它们写出的欲望。因为我不喜欢一个人同时做两件事情,就好像我一开始到日本要念书,哪怕借钱也得念,后来要挣钱,索性就专心去挣钱。我在商社里也是处于这种状态,我要写书就不干商社了,后来我真就辞职了,这应该是1998年的事。辞职以后我去拿了失业保险金(最后月收入的70%),这个收入我拿了半年。在这期间,我用日语写了第一本书《日本虫眼纪行》,这本书实际上就记录了自己在商社那段时间利用节假日去日本旅游的经历。后来这本书被NHK(日本国家广播电台)拿去朗读,等于就变成了自己的出道之作,其中的部分内容还被日本的大学用作了考试题,自己因此也得到了一种满足。”

毛丹青不管用日文还是用中文写作,他只写日本人和日本文化,他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别人,通过了解别人才能够了解中国自己,这是他的一贯风格,至今没有变。从2004年起,毛丹青把大部分精力投向了中国,他在国内出了很多关于日本的书,还参与创办《知日》杂志,并每年到国内各个大学讲演好几次,他的所有这些文化活动,归结一点,都是和中国一起来了解日本。

文/赵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