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和中国一起了解日本 ——访中日双语作家毛丹青(下)

2011年08月14日 人物往来

谈、写日本 毕生之事业

“《知日》这个杂志的中心不涉及政治问题,历史争端等。我就是想要从文学、文化、艺术、观光、旅游等角度来做。因为我觉得社会就好像是个柜子,第一格可能是政治,第二格可能是经济,最下一格可能就是文学,它们不能错位,文学家不要去当政治家。我不喜欢急赤白脸地争论日本人怎么样,中国人怎么样,而是在闲聊之中表达一些我的思考。

我一直在关注日本人怎么看日本和世界怎么看日本这样的题材。这一期我们做的是美术馆,从正面来对日本的艺术进行描绘。当然有关日本的东西我们还有很多素材,比如,汉方药,咖啡店等等,我们会精心选题。作为主笔来说,我会给编辑部同仁制定第一主题是什么,第二主题是什么,到了第三主题基本上是把一些零碎的东西装进去。”

问毛丹青今后有什么目标,他说:“我的目标还是谈日本、写日本,我觉得这已经成为我的一个life work了。我已快50岁了,人生的一半都在日本度过,现在在神户国际大学当教授,开始要培养年轻学生,教人、育人也成为我以后的一个方向。我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跟中国一起了解日本,通过对日本的观察使中国更了解自己,使中国更丰富自己。”

乘新干线在旅途中的毛丹青

乘新干线在旅途中的毛丹青

如何看待日本的魅力

采访的最后笔者请毛丹青谈谈日本的魅力。

“日本的魅力就是日常,不夸张,不炫耀,比如说每次我去寺院里,看到他们朴素的山门,看着那种朴素的装饰,心里感到很舒服,这些在中国的古书里经常会出现,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少了。中国的寺院里很多都是金碧辉煌,大红大紫的感觉,和日本的不一样。还有就是日本是一个仪式的国家,日本什么东西都讲仪式;同时也是一个工匠的国家,他讲究手艺,这两个东西很吸引我。我有许多具体的故事,比如说我认识一个马蹄师,他给马打掌做了50多年。还有我还认识一个专门砍树,砍了30多年的人,日本人叫“空师”,他爬到很高的树上去,把树枝很艺术地砍掉,所谓的艺术就是树枝如何掉下来不会伤到人,因为在东京空间都比较狭窄,搞不好会伤人的。”

毛丹青谈日本的魅力都是从非常感性的情景和细节入手。在他的一篇获奖文章《落樱的季节》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我在商社工作的时候,同事的女儿得了绝症。她对爸爸说她想看樱花,但是从她的病床平视望出去,只能看到樱花树的顶部。一场大雨过后,所有的花都落掉了。为了让女儿如愿以偿,我的同事连夜去捡樱花花瓣,铺在树后面的小山坡上,等着女儿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能够看到。我和另外一个朋友守在病床前,在局限的视野里真的能看见那一片樱花坡。”

很普通一件事,然而很美,也很感人。

在大学讲堂授课中的毛丹青

在大学讲堂授课中的毛丹青

文/赵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