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希望日中共同创建夸耀于世界的科学研究所

2011年03月23日 人物往来

很早就确信“中国迟早将与日本齐肩”

有马朗人氏不仅是世界物理学的权威,而且是代表日本的著名俳句诗人,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卓越才能的罕见的知识分子。他一方面作为东京大学校长、理化学研究所——日本唯一的自然科学综合研究所的理事长,贡献于日本学术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作为政治家,历任文部大臣兼科学技术厅长官。而且,他还参与了日本教育制度的制定。

有马朗人氏,东京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毕业,理学博士。历经东京大学院长,文部大臣兼科学技术厅长官,现任(财)日本科学技术振兴财团会长、科学技术馆长、武藏学园园长、JST中国综合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长。

有马氏与中国缘分颇深。1981年1月,他作为发起人之一参与了在北京友谊饭店召开的原子核理论物理学的“WINTER SCHOOL”,对中国年轻物理学者的后备军进行指导,是他与中国结缘的起端。自那之后的30余年里,他为日本和中国间的科学技术交流付出了努力。访华次数超过60次,尤其最近10年,则频繁往来于日中之间。1996年,在有马氏的推动下,中国首次原子核理论物理学的相关国际会议得以在北京召开。

他对日中科学技术交流做出的众多功劳受到称赞,2008年荣获了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贡献奖”,09年荣获了中国政府的“国家友谊奖”。目前,在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经营下的日中间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中心担任顾问委员会委员长一职。

“第一次访问中国是1981年,当时文革刚结束5年,整个中国都在努力建设新的国家体制和经济体制。学生们非常优秀,学习精神旺盛,至今仍记忆犹新。但不幸的是,受文革的影响,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学习机会。正是这个原因,学生们个个目光炯炯,热心倾听讲义的样子打动了我。我感觉到了他们要把世界级的科学知识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打造出全新中国的强烈热情。”有马氏如是回顾道。

有马氏在日本的战后复兴时期渡过了学生时代,了解在战争中丧失了一切的日本向欧美学习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同时,仅用战后20余年的时间,便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经验。同样,中国“将很快摆脱文革的混乱,有朝一日将成为与日本并驾齐驱的、拥有科学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国家,”他对此确信不疑。

欲加深日中两国年轻研究者的相互交流

自那之后的30余年。有马氏的先见之明被完全验证。“2000年日本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显示论文水平高度的被引用频度居世界第四,达到了与欧美齐肩的水准。但是,自那以来仅8年时间,中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就超过了日本,被引用频度上升到世界第六位左右,尽显紧逼日本之势。不仅GDP超过了日本,科学技术方面也将超越日本。回想1980年代中国发表的科学论文屈指可数的时期,真有隔世之感。”(有马氏)

在这个跃进的背后,有众多热心努力于“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贡献”的日本科学家,有马氏为此感到自豪。他说道,“有为数不少的日本科学家,不仅作为一名组织成员,作为个人,也多次到中国进行讲义,邀请中国学生到日本学习,为此付出了努力。是‘同为亚洲国家,同为屡受苦难成长起来的国家,欲共同携手驰骋于世界’的愿望,推动了他们。”

有马氏担任顾问委员会委员长的JST的中国综合研究中心,不仅相互转发日中两国的科学技术政策和研发成果等信息,而且通过两国科学技术相关人士的密切交流,共同探讨需要日中两国共同努力的课题,提出政策建议,以此作为该中心的任务。

通过该中心展开的活动,一直关注中国科学研究的有马氏建议说,“中国应用技术的研究体制很充实,但今后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很难直接应用于产品化的基础研究,近几年在很多国家都有被忽视的倾向。但是有马氏讲,“应用技术是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诞生的。今天的核能技术,假如没有爱因斯坦倡导的相对性理论这一基础研究的话,就不会存在。如果忽视基础,而只关注应用的话,20年、30年后,技术革新的种子将无法成长。”日本科学研究中的基础与应用比例较为均衡。有马氏确信,中国在引进优点的同时,也加强基础研究,其意义深远。

有马氏有个长年的梦想,即日中共同设立足以代表世界的科学技术研究所。“不仅(日中)两国,对于世界共通课题的环境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开发等,如果两国确立更为紧密的共同研究体制,建成让欧美等第三国家的研究者都‘想在这里搞研究’的、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所,那简直太棒了。为此,日中两国的年轻研究者进一步深化交流,相互切磋琢磨便十分关键。JST长年以来发挥了日中科学技术人才交流的桥梁作用,但每个研究者之间,应该更活跃地相互交流。”有马氏满怀期待地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