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交流】日中农业科技交流:心系中国的水稻专家藤原长作先生

2017年08月23日 科技交流

2017-08-21 日本国驻华大使馆 japanembassy

今年是日本农林水产省与中国农业部签订《农业科技合作协议》的第20个年头。20年不短,但其实在更早之前,日中两国就已经开始进行农业交流了。日本的水稻专家藤原长作先生可以说是日中农业交流的先驱者。

1912年,藤原长作先生出生于日本岩手县的泽内村。那时的泽内村还是一个只产稗子不产大米的地方。

现在的泽内村

现在的泽内村

小学毕业后,藤原先生就开始出去工作,在仙台第一次尝到了香喷喷的白米饭。那时他就想在自己的家乡种植大米。为此他辛辛苦苦地工作了几年,用攒下的钱买了一小块地,开始尝试栽培水稻秧苗。经过不懈的努力,藤原先生终于研究出了“旱育稀植法(在日本被称为“藤原式栽培法”)”。

“旱育稀植法”总结了在寒冷地区种植水稻的宝贵经验,例如为了与寒冷的气候相适应,需要将插秧的时间提前,以及秧苗要插得比较稀疏等。使用“旱育稀植法”种植的水稻产量大增,1955年,藤原先生在大米种植领域成为了日本第一,在日本获得了很多表彰奖项。

在藤原先生等优秀农业专家的努力下,日本人民都吃上了白米饭。藤原先生70岁的时候,日本的大米进入了生产过剩的状态,政府开始减少水稻的耕作面积。藤原先生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尽情种植水稻了。于是藤原先生就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去中国的寒冷地区,把“旱育稀植法”传授给当地的农民。

1980年6月,藤原先生参加了日中友好农业考察团,前往中国考察。途经中国黑龙江省的方正县时,看到当地大片肥沃却低产的土地,藤原先生坐不住了,他找到方正县的领导提出申请,希望明年在这里试行他的“旱育稀植法”,并自信地说,如果使用他的栽培方法,大米产量可以翻一番。

到了第二年,藤原先生就带着2个新的水稻品种,如约来到了方正县,在75亩地上开始进行栽培试验。方正县与当地的农民们签订了合同,如果试验成功,增收的大米全归农民,如果试验失败,那就由县里按照以往的收成包赔。可是,农民们看到“旱育稀植法”用水较少,插秧稀疏,和自己以前的种法完全不一样,觉得十分不安。有好几户农民都解除了合同,试验用的水田只剩下了27亩。

那一年,方正县的一般稻田亩产只有2~3百斤,藤原先生指导的这27亩实验田的亩产达到了805斤。跑来参观的人成群结队。

PHOTO

在后来的8年间,藤原先生多次来到方正县,指导农民们种植水稻,提高水稻产量。方正县以藤原先生的指导为基础,出版了《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并向其他县派遣技术指导员,进行技术推广。现在的方正县已经成为盛产大米的县城。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功不可没的藤原先生却没有收任何报酬。连记者都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收钱,他回答说:“我的子女都已经成家了,要钱干什么?如果想挣钱就不来中国了。我喜欢种水稻,在中国种水稻出了名,我就很满足了。”

PHOTO

1989年,藤原先生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1998年8月,藤原先生离开了人世,享年85岁。为了实现他的遗愿“想要埋骨方正县”,他的骨灰一半留在日本,一半安放在中国方正县的日本人公墓,并在那里建立了藤原长作纪念碑。

PHOTO

【本文原创自微信公众号「日本国驻华大使馆 」】


关注日本国驻重庆总领事馆
关注日本国驻华大使馆
关注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