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话在春天里友谊

2017年03月08日 科技交流

17_0308_2_1.jpg

第一次与日本人交往,我的感情是复杂的。

以前,我都是在报纸、杂志和电视上才能看见日本人。偶尔在大街上,我们也能辨认出日本人。从他们的语言、着装、肤色,乃至行为习惯,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就能判定他们就是日本人,但他们却从来未走进我们的生活。

从前年开始,因为工作关系,我突然有了与日本人面对面交往的机会,这不能不说让我在内心感到忐忑不安。

你知道,中日友好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唐朝的时候,他们派来了大批的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我们的鉴真和尚也东渡日本传经送宝,那时的中日友好你来我往,互呈敬意,可谓如火如荼。后来又历经各朝,虽然也有过误会、龃龉和打斗,但兄弟间的友好始终多于邻里反目。可是,当历史的车轮前进到近代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页最难掀过去的历史,那就是彼此的猜疑、藐视与不信任,这算一算也有一百多年了。我的良知告诉我:在清朝的时候,他们的祖宗跑到我们的领海打我们的祖宗,结果我们输了,还丢了一大片江山;民国的时候,他们的爷爷又跑到中国内地来打我们的爷爷,我们虽然没输,但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新中国解放,我们的父辈又在相互仇视中渡过二十年。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老一辈有识之士纵观大局,放眼未来,以前无古人的雄伟魄力拨开历史的雾霾,让中日友好之船重新起航。这应该说是上天有眼,谢天谢地了。可是近年来,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另类分子,食人俸禄,受人指使,挑拨离间,让历来重视友好的两国人民旧账重翻,导致我们不停地摸索那个痛点,掀起那个伤疤,而且时不时地相互敲击着,直敲得我们兄弟闾墙,六亲不认,彼此面目狰狞!你说我的内心能不忐忑嘛!

就这样,这么多年以来,日本人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随着宣传尺度的不同而不停地变化着,他们时而是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时而是慈眉善目的人间凡人,时而又是手持战刀的杀人恶魔。当我今天真的要与他们面对面交往的时候,我的内心纠结是很容易想见的。

去年冬天,我有幸去了一趟日本。我用我亲眼所见,那是一个很干净的国家,那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国度,那是一个非常讲法治的邻邦,同时,它也是一个追求效率和卓越品质的大和民族。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感觉他们是那样的谦卑和真诚,以致于在一个礼拜的旅程中,我竟不觉得疲劳、不适和陌生。在我们住的旅馆里,直饮水可以随时饮用,而不用担心它有污染;我们在商场内购物,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接受我们的问询,而不会遭受冷漠、白眼甚至漫骂;在参观一个大型工厂时,我们乘坐的大巴已走到很远了,他们还在向我们挥手致意,生怕我们说他们接待不够周到;特别是东京的交通,车辆虽然很多,但都秩序井然,这让你相信,在日本坐一辆车去办事是非常靠谱的,而不像在我们有的城市,你乘车一个上午也办不成一件事——东京可也是个越大级的国际都市啊。带着这么多直观的认识,我在内心里又开始打鼓,难道这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日本!它今天在我面前突然变得真实起来,我不得不又重新对它进行审视。我觉得它是一个有修养的邻居,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同时也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我甚至想到,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他们重新作为朋友来培养、来发展、来重视呢!

带着这样的理念,我开始与他们认真而严谨地交往着。我负责的是对日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只用一年的时间就促成了可以称道的合作成果。这中间除了相互的工作效率,更多的是彼此的信任与期待。交往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日本同行对每一件事情都很认真,说几点到达必然几点到达,决不失言;双方分担的任务,也都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别是,日本人也善于用酒作为载体来结交朋友。按规定,我们接待外国客人可以饮用一些红酒。我们在与日本朋友共进晚餐的时候,我们发现,只要稍微让他们多喝几杯,他们也中国人一样向你敞开胸怀。比如,向整桌人敬酒时,他们会彬彬有礼而不是大声喧哗;单独向人敬酒时,他必走到你的近前,先鞠个躬,然后再喝。他们喝酒脸也会红,但决不失态。他们只会把一张红脸笑成一朵红花,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他们就是我们中国人呢,因为从肤色、从举止、从身材,你就真的看不出他们就是日本人。可是你有所不知的是,我们已经喝成了朋友,我们已是合作的朋友,我们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朋友了。人家已经把我们当作朋友了,我还好意思说人家不是朋友嘛。现实总会从带伤的历史沟壑中理性般挣脱出来,它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向世人表达事实真相,那就是期待中日友好的人大有人在,期待中日合作实现双赢的人大有人在,而且它也已经给出了渠道、方法和机会。我只能说我相信,人心都有向善的一面,我们要让它看见阳光,让它始终微笑,让它生根发芽,让它长成参天大树。而对于我们内心里的“魔”,只要我们认真地看管好它,永不丢那绳索,永不打开那牢笼,它就会在呆在阿拉伯人的魔瓶里,永远沉睡在大海。

我说这些是有道理的。在这一年工作中,我除了接触到真正的日本人外,我还结识了不少已经加入日本国籍的中国人,他们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作为一个日本人的自信与知足。他们可曾是我们的同胞,他们现在又是我们的侨胞,他们更多地肩负着中日交流的重任,更多地在中日间穿梭行走,更多地在中日人民间传递着善意与祝福。他们曾经是我们的朋友,他们现在仍是我们的朋友,他们即使到了日本也应该还是我们的朋友。朋友如星星之火,有他们在,就可以燎原。我因此相信,中日友谊之桥也一定会在他们的助力下,渐渐变得宽广、宏大、美丽、壮观,而且畅通无阻、四通八达。

2016年1月9日,中国科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其中,日本的冲村宪树先生获得了中国2015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他是七名获奖者之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奔走在中日之间,为了中日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呕心沥血,为了中日人民间世代相传的友谊不辞辛劳,同时,他还创造了许多交流学习的机会让中国人去日本参观见学,免费提供食宿和往返机票,简直做到了仁义尽致。所以我说,村宪树先生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一个不赚只赔、铁了心要跟中国人民好一辈子的真朋友。物有所值,义可断金,他应该得这个奖。2015年11月11日,我们在日本考察返程那天清早,天还没有亮,老先生忘记自己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坚持要送我们登车,并与我们一一握手合影留念。我真后悔当时没有单独和老先生照一张合影照,不然,我又可以拿着照片向我的同事们炫耀了,我说:“你看,我的日本老朋友!中国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冲村宪树先生,羡慕吧!”

行文至此,我只能说,中日一衣带水,隔海相望。青山依旧在,友谊万古长。我真希望中日间的那些伤痛不是真的,我甚至也希望它们根本就不曾发生过。为了中日友谊故,千帆过后,我想我们看到的应该是春天!我们能看到的,也只能是春天!

17_0308_2_2.jpg

文・图/楊保志

作者杨保志,微信号:13889905957,微信公众平台号:风生水起y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