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异文化“半斤八两”11>梅花与樱花缔造的连结中日的纽带

PHOTO

几年前,2014年4月1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曾刊登过杜若原先生执笔的有关中国的樱花的文章。文章中写道:“樱花起源于中国,秦汉时期,樱花栽培就已应用于宫苑之中,赏樱花也是一项传统习俗。”文中还引用了唐朝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古诗。樱花在唐代传至日本,并成为国花。现在很多中国游客到访日本,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赏樱花。中国作为樱花的发源地,现在也在不断尝试推行种植和观赏樱花的活动。文中对此类活动进行了着重介绍。

下面来讲讲受中国人的喜爱程度等同于牡丹的梅花。白梅花首次出现在日本的古书中,是8世纪奈良时代编纂的最古老汉诗集《怀风藻》,而红梅花直到平安时代才有记载。梅花不畏惧冬天的严寒楚楚盛开之姿和馥郁香气,征服了日本人的心;梅花要开了,黄莺也落在梅花枝头,用欢快的啼鸣呼唤春天,因此梅花在日本不久就成为春天拉开序幕的象征。平安时代的《古今和歌集》中收录的素性法师的诗歌:“立春佳日后,白雪也如花。莫怪黄莺雀,飞来枝上夸。(原文:春たてば花とや見らん白雪のかかれる枝にウグイスぞ鳴く)”中,描述了等待白梅盛开的黄莺飞上覆盖白雪的梅枝鸣叫的情形。这与中国诗人王安石的诗作《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将白梅比喻成雪的表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梅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也被用作给人带来希望的隐喻。菅原道真被贬为太宰府权帅调往偏远之地时,曾作诗:“东风若吹起,务使庭香乘风来。吾梅纵失主,亦勿忘春日。(原文:東風吹かば、匂い起こせよ梅の花、主なしとて春な忘れそ)”来抒发悲切之情。

本文中列举的和歌及译文

「春たてば花とや見らん白雪のかかれる枝にウグイスぞ鳴く」

译文:立春佳日后,白雪也如花。莫怪黄莺雀,飞来枝上夸。

「東風吹かば、匂い起こせよ梅の花、主なしとて春な忘れそ」

译文:东风若吹起,务使庭香乘风来。吾梅纵失主,亦勿忘春日。

「いにしへの奈良の都の八重桜けふ九重ににほひぬるかな」

译文:昔日奈良都,八重樱花好。今日九重宫,花香更缭绕。

「愿わくば 花の下にて 春死なん その望月の如月の顷 」

译文:愿死春花下,如月望日时。

「風誘う花よりもなお我はまた、春の名残を如何にとやせん」

译文:风催逝,花之将去也,甚矣。吾惜春残,又当奈若何。

「散りぬべき、時知りてこそ世の中の、花も花なれ、人も人なれ」

译文:何时别离这世间,才可以知是怎么花儿,也是怎么人。

「敷島の大和心を人問わば、朝日に匂う山桜花」

译文:欲问大和魂,看一下,朝阳底下山樱香。

「万朶の桜か襟の色、花は吉野に嵐吹く、大和男と生まれなば、散兵線の華と散れ」

译文:领章的颜色是盛开的樱花,像强劲的风儿吹散吉野山上樱花一般,既然生为大和男儿,义不容辞地去散兵线上献出自己生命

另一方面,樱花所代表的烂漫情怀深得日本人的喜爱。
平安时代《词花集》中收录一首诗歌“昔日奈良都,八重樱花好。今日九重宫,花香更缭绕。(原文:いにしへの奈良の都の八重桜けふ九重ににほひぬるかな)”,甚至平安时代末期,西行法师作出了如此一首:“愿死春花下,如月望日时。(原文:愿わくば 花の下にて 春死なん その望月の如月の顷)”

2017_0713_01_2.png

而樱花在日本最有代表性的印象是飘落时的美代表着“圣洁的死”,因此樱花经常出现在诀别人世时的诗句中。
其中最有名的是江户时代的“忠臣藏”事件,忠义家臣为主君报仇的故事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能打动日本人的心。故事中的主君浅野内匠头长矩切腹前所做诗句:“风催逝,花之将去也,甚矣。吾惜春残,又当奈若何。(原文:風誘う花よりもなお我はまた、春の名残を如何にとやせん)”将自己的心境比喻成散落的樱花。

战国时代细川忠兴的妻子细川玉(格拉夏夫人)被石田三成统帅的西军攻打时,留下一首辞世诗:“何时别离这世间,才可以知是怎么花儿,也是怎么人。(原文:散りぬべき、時知りてこそ世の中の、花も花なれ、人も人なれ)”这句诗无论何时都能打动日本人的心。

江户时代的国学学者本居宣长将樱花比作日本人精神的象征,作诗:“欲问大和魂,看一下,朝阳底下山樱香。(原文:敷島の大和心を人問わば、朝日に匂う山桜花)”此后樱花逐渐成为日本人的精神象征,并在明治时代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物。日本帝国陆军军歌《步兵的本领》中唱到:“领章的颜色是盛开的樱花,像强劲的风儿吹散吉野山上樱花一般,既然生为大和男儿,义不容辞地去散兵线上献出自己生命。(原文:万朶の桜か襟の色、花は吉野に嵐吹く、大和男と生まれなば、散兵線の華と散れ)”由此衍生出了“同期之樱”一词,并成为特攻队的队名。

每年春天,樱花花瓣如雪交织的上野公园,日本人和中国人并肩赏花。每每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就会默默祈祷,樱花不会再是战争时期不惧死亡的象征,而是作为美好和平的象征,飘雪般的落花永远在人们心中飘舞不散。

文/三潴正道(丽泽大学客座教授、中日翻译活动推进协会理事长)
照片/ 客观日本编辑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