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大分大学和长崎大学在菲律宾大规模调查发现,幼犬是狂犬病的感染原因

2024年09月06日 生物医药

大分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讲座与全球感染症中心的西园晃教授和齐藤信夫客座教授(长崎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肯尼亚基地副教授)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在菲律宾进行为期3年的前瞻性患者观察研究发现,此前未知的人类感染狂犬病的致病动物为幼犬,而非成犬。研究团队强烈建议重新审视全球幼犬的疫苗接种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

title

在菲律宾,每年有200至300人死于狂犬病。并且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动物狂犬病疫苗接种率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狂犬病的发生。目前,菲律宾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接种疫苗以便预防被动物咬伤后感染狂犬病,但是经济负担也比较大。

此前还没有对狂犬病患者进行过详细研究,致病动物的年龄等细节也并未明确。为此,研究团队决定对菲律宾狂犬病患者的感染原因进行详细研究。

有疑似狂犬病患者被送往医院后,研究团队就会接到通知前往医院探访,并联系患者和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经过3年的工作,研究团队共记录了151例狂犬病患者,这是目前规模最大的狂犬病患者前瞻性研究。

在133名有狂犬病咬伤史或可能有狂犬病相关咬伤史的患者中,确定致病动物为狗的有129例,其次是猫有4例。这些动物大部分为患者家庭(51人)饲养或邻居(29人)饲养。有年龄记录的68只狗中,大部分为幼犬,其中27只(39.7%)出生不足3个月,13只(19.1%)仅4至11个月大。在大多数情况下,致病动物会在咬伤发生后10天内死亡。被咬伤部位中,手部占42.1%,头部或颈部占12.8%。其中部分病例是因为抓伤或伤口被动物舔引发感染的。在131名被咬伤患者中,124名(93.2%)患者既没有接种过疫苗,也没有注射过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RIG),其中115人没有到医疗机构进行暴露后预防(PEP)接种。

研究结果表明,家庭饲养的宠物为狂犬病致病动物,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幼犬。这与研究团队此前在菲律宾进行的大规模动物狂犬病研究获得的结果一致。

这表明幼犬的狂犬病疫苗接种方法存在问题,研究团队主张有必要立即审查疫苗的接种方法。此外,研究还发现,被动物咬伤后未接受发病预防治疗的最常见原因是认为咬伤较轻,个人判断不需要治疗,而这往往会导致因狂犬病死亡。

狂犬病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日本游客在前往狂犬病流行国家旅行时应特别小心。2019年就发生过一名前往菲律宾的挪威女士被救助的幼犬咬伤后死于狂犬病的事例。当被动物咬伤后,即使是轻伤,也必须立即清洗咬伤部位至少15分钟,并前往当地的动物咬伤门诊就诊。此外,接种狂犬病疫苗和RIG疫苗几乎可以100%预防发病,因此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显著降低狂犬病的风险。

全球感染病研究中心的西园晃教授表示:“幼犬是狂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一个重要发现,这一点迄今为止未被认识到。在狂犬病流行地区,对幼犬也应保持警惕,避免随意接近动物。如果被咬伤,无论伤势多么轻微,也必须就医。”

原文:《科学新闻》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论文信息】
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论文:Puppies as the primary causal animal for human rabies cases:three-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human rabies in the Philippines
DOI:doi.org/10.3389/fmicb.2024.142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