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日本如何保护孩子在学校不受“欺凌”(下)

2013年03月26日 中小学教育

为了保护孩子不发生不测事态,日本的相关部门以及家长煞费苦心。很多学校配备职业心理辅导专家,地方政府和社区也大力协助咨询因孩子受“欺凌”困扰的家长。这些措施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还是具有一定效果。

日前,在东京某区开设了题为“如何培养思春期孩子有一颗强健的心”的讲座,咨询如何教育思春期的孩子,有许多拥有中小学生的家长参加。专家表示,“思春期的孩子的任何一个行动都不是无意义的。因为孩子的语言能力尚不发达,往往通过某些行动来表达内心的活动。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这些变化,及时发现问题。但是孩子的某些行动,可能和问题的实质看去无关,需要解读。”比如,孩子受到欺凌不想上学,初期表现都是找例如肚子疼等借口,久而久之就不去学校了。专家说,“遇到这种情况,不能苦苦逼孩子上学,要先给他治独肚子,虽然他肚子没有痛,接下来的借口也许会是头痛。但家长要不厌其烦,给孩子一个安全感,让他们觉得外面风再大,有家这个避风港给予的温暖。”

专家还表示,“改变外部环境十分艰巨,要培养让孩子有坚韧的心态,要像柳树枝一样,可曲可直,能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思春期的孩子说教基本无任何意义,只会带来更大的反抗。”

究竟该怎么办呢?“‘选择恰当的对孩子的接触方式才是捷径’。譬如,要让孩子读书,发令‘读书去’,孩子也许会一时遵命。但孩子感到被动不一定会感到快乐。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我要读书了,你做什么?’孩子会说‘那我也读我喜欢的书’,和父母一起读书感到快乐的话,自然而然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重新审视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在孩子的身旁时而引导,时而共事,也需要父母付出很大的忍耐,慢慢等待孩子由内心变得坚强。”

我本人在中国和日本的学校都学习过,有过亲身经历。在中国的时候,家长通常放手把孩子交给老师去教育,虽然挨了老师不少打,但受到同学的欺负时就会告诉老师,老师会打雷般的发火出面解决。相比日本的老师过于文雅,但日本老师们会倾听学生诉说,这样也许会让学生自发变得更坚强。

通往孩子未来的道路也许不尽是绿灯

图文/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