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战后中日交流随想

2013年12月04日 文化交流

说到战后中日交流,我本人从事这项工作,是从1952年起。算来已经有60多个春秋了。期间,我经历了中日关系的民间交往、以民促官、两国建交、官民并举等几个发展阶段。

我曾有过在日本常驻的经验。那是从1964年到1978年,我作为光明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在日本投入新闻报道和采访活动,长达15年之久。我经历了池田、佐藤、田中、三木、福田等几届内阁,亲身体验了日本在经济上进入高速发展期和后来的稳定成长。更为难忘的是,我亲眼目睹了战后日本的日中友好运动逐步高涨,从初期的涓涓细流,发展到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迎来了1972年的中日关系正常化。

去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而今年的8月12日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5周年。按说,两国都要对此隆重地进行纪念和庆祝。但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如今中日关系陷入冰冷的谷底,未能出现这样的喜庆局面。

回顾邦交正常化40年来,中日关系虽有起伏,但总的来说主流曾是好的。但国民感情从总的趋势看,近年来却经历了从友好到冷淡,再到疏远,甚至恶化的变化。两国人民都对这一事态感到忧虑。人们一方面希望日本当局者能把由于“购岛”而“扣错了的纽扣”尽速改正过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坐下来通过对话解决僵局,另一方面,如何化解两国国民之间存在的对立情绪,增进相互理解,改善逐渐恶化的国民感情,已成为当前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直面中日关系的这一突变, 使我想起了在我从事对日工作的漫长岁月中所经历的许多发人深思的难忘的往事。

一件事,是郭沫若1955年冬率团访日时专程前往北镰仓东庆寺,为已故岩波茂雄扫墓。

岩波茂雄是什么人?是日本一家著名出版社——岩波书店的创始人。为什么要为这位日本人扫墓?当时新中国成立才六年,年纪尚轻的我作为代表团的译员,坦率地说很不理解。

我们到达北镰仓时,夜幕早已垂下,四周一片漆黑。在岩波茂雄墓前,郭老按日本习俗,从水桶里舀出一勺水,浇到石碑的顶部,然后静默片刻。岩波一家人立在一旁,注视着郭老的一举一动。扫墓毕,他们走到郭老跟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连声道谢,并说:岩波茂雄在九泉之下,一定会对郭老为他扫墓而感到高兴。

接着,我们被引进一间铺有“榻榻米”的屋内,大家围着一张小桌席地而坐。岩波一家人再次向郭老表示衷心感谢,原来盘腿而坐的郭老,这时也按日本习惯重新坐好,郑重而又深情地说:“岩波茂雄先生生前我没有见过。但是,承蒙他给我很多关照,我是很感激他的。18年前,我把家属留在日本,只身回国以后,岩波茂雄先生供我的孩子们上学,给了很多帮助。现在,两个孩子都从大学毕了业。大儿子在大连化学研究所做研究员,二儿子在上海工作。我应当向岩波茂雄先生感谢。”看得出,郭老讲这一席话时,是很动感情的。

ldym

听了郭老这番话,我才知道,原来郭老刚才是为一位他从未晤面的日本老朋友,为一位患难时的恩人扫墓啊!这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岩波茂雄生前虽未见过郭老,但他在30年代就从书报中了解郭老,他知道郭老博学多才,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金文甲骨文方面独树一帜。郭老在日本时也常到岩波书店选书,但未与岩波茂雄有过言谈交往。不过,岩波茂雄在他主办的《思想》杂志上曾介绍过郭老的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老毅然只身回国,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留在日本的妻子安娜和5个孩子在政治上受到迫害,在经济上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就在安娜被日本宪兵带走,一家人走投无路时,岩波茂雄从东京专程赶到千叶县须和田郭老的住处,看望了郭老的孩子们。之后,对长子郭和夫表示,孩子们上学和家庭的费用都由他负担。在当时,供5个孩子读书是何等不容易啊!更何况还要蒙受“通敌”、“卖国”的罪名呢!然而,岩波茂雄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郭老曾对孩子们说,“知遇之恩不能舍,哺育之情不能忘”,教育孩子为中日友好作出贡献。

主人要求郭老挥毫。郭老拿起笔,边泼墨边思索,挥笔写了下面一首诗:

          生前未遂识荆愿,

          逝后空餘挂剑情。

          为祈和平三脱帽,

          望将冥福裕后昆。

ldym3

ldym2

“生前未遂识荆愿”,是说岩波茂雄先生生前郭老未能实现与他见面的愿望。

第二句的“挂剑”是一个典故。春秋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路遇徐君。徐君很喜欢季札的宝剑,但不便说出口。季札虽然看出他的心思,但因身负使命,不便奉送。后来,季札回国时又路过那里,但那时徐君已经故去。于是,季札把那宝剑解下,挂在徐君墓的树上,借以了却了赠剑的心愿。郭老借用这个典故,表明他对岩波茂雄先生感激之情。同时表明,遗憾的是这次访日时岩波先生已不在人间了。 后两句,是说郭老在岩波先生墓前祈念世界和平,并希望他的子孙能够获得幸福。

这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中鲜为人知的友好佳话,它告诉人们即使在那个不幸的战争年代,在东瀛日本竟有像岩波茂雄这样跟中国真诚友好的人士。这种人也许当时在日本凤毛麟角,但他却代表了日本人民善良的一面。这也是战后日中友好运动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群众基础和动力。

在开辟中日友好的未来时,青少年交流显得格外重要。中日两国青少年交流是具有远见的战略性措施。青少年交流在改善国民感情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大家所公认的。

中国政府和领导人着眼于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这一大局,十分重视加强两国青少年交流的工作。 我们需要以宽广的视野,长远的眼光,有效的方式,加强两国青少年交流,不断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培育新生力量,注入新的活力。一句话,为了未来的中日友好事业和文化交流事业,双方都需要培养接班人。中日两国青年既肩负着建设各自国家的重任,也肩负着推进中日友好事业的历史重任。中日友好事业要代代相传,中日双方都需要培养一批能像老一辈那样在发展中日关系和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经得起风雨考验的友好人士。这是中日友好事业真正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我们要教育两国青少年自觉地维护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大局,不断深化和推进青少年交流,以增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后续动力,从而实现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共同愿望。

                     刘德有

                        2013年8月25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