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通过中日交流,为科技作贡献的藤岛昭先生(上)

2011年03月30日 人物往来

被中国留学生的热心所感动

2003年藤岛昭先生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大约600名院士中,外籍院士只有35人,由此可以看出先生为中国科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藤岛昭先生于1967年发现了使用二氧化钛作电极,光照后分解出水的现象。在化学界作为“本田-藤岛效应”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同时,在日本国内自1990年以后应用这一研究成果,相继开发出了各种“光触媒”产品,作为家庭杀菌和清洗用品而普及。藤岛先生至今在光触媒研究方面引领世界,并对后辈进行指导。其中,受到藤岛先生指导的中国研究生大显身手,格外引人注目。

藤岛先生最初访问中国是在1979年。当时担任东京大学助教授的藤岛先生的学生中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当他们结束在东京2年的研究后回国时,热心地邀请先生“一定到中国来,希望您来指导中国的学生”。这便是前往中国的起因。

“当时还残留有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北京的城市建设也很落后。我记得在没有铺好的道路上跑着马车。就是在那种情况下,却为我准备了专用汽车,每天接送我往返于宾馆和大学之间。假日里,我说想去观光,又乘飞机带我去西安,让我参观刚刚公开不久的兵马俑。从这种破格的待遇中,我感受到了中国对科学技术研究的热情。但是,要说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国优秀的学生们对研究的真挚态度。”

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学生的优秀以及对研究的热心,之后,藤岛先生在东京大学的自己的研究室也开始积极地接收留学生。这种态度在退任东大教授后,至今依然没有改变。

藤岛先生说:“留学生们获得博士学位,结束预定的留学年限后,我一定会对他们说‘回国去吧’。因为与留在日本继续研究相比,把在日本学到的东西带回自己国家广泛传播,发展在当地的研究,会促进整个科学的发展。回国后继续保持交流,有什么事情还来请教我,令我非常高兴。”正如先生的这番话,学生们回到中国承担起重要职位,传播藤岛先生的教诲,活跃在科学研究,特别是材料工学等领域里。

藤岛研究室 优秀研究生层出不穷的秘密

北京大学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忠范在藤岛研究室获得博士号回国后,年仅31岁便受聘北京大学副教授,成为在中国被起用的海归派的先驱。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副部长级)姚建年自费到藤岛研究室留学。他在校期间写的论文被刊载在英国的世界性的科学杂志《自然》上,成绩卓著。回国后他继续从事光触媒研究,除了负责中国的高技术研究项目外,还担任政府要职,并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们2个人的晚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江雷教授,从藤岛研究室留学回国后,积极展开光触媒技术在纤维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开发出具有超亲水、超拨水特性的领带和西装等。在美国前总统布什访华时把光触媒领带作为赠送礼品,也成为很大的话题。他还积极展开向自然界学习为主题的研究,发现了蜘蛛网丝的集水功能,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江雷也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藤岛先生笑着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的学生大多活跃在中国。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非常优秀’。”其实并不是仅仅集中了中国的研究生。不论来自哪个国家的学生,想要指导优秀的学生,与优秀的研究人员一起工作,是作为一个科学家理所当然的愿望。从结果来看,偶然是中国的学生非常出色。在研究室里并没有进行什么特别的指导,他们干得好的时候,我会真心地去表扬;也会在必要的时候严厉地批评。掌握平衡非常重要。也有不称职的研究生被开除出去的。”

但是,在日本还存在着难以改善海外留学生生活环境等许多问题。“首先,是很难找到住处。留学生租房时我给他们担保。就是这样还是找不到。在东大的时候,我买下了4个单人房间提供给留学生用。购房资金全靠我自筹,困难确实不少。但即便是这样,我也还是希望能够有很多认真从事研究的人来。今后还有必要对研究环境进行不断完善。”

藤岛先生自2008年起的2年时间里,担任了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中心的中心长,从更加广阔的视角积极开展了科学技术的交流。

(下集继续)

人物介绍

藤岛昭

(Fujishima・Akira)

1942年出生于东京都。1967年在东京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期间发现了“光触媒”。1978年就任该大学工学部助教授,1986年教授。2003年起任神奈川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2008年起任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中心长。2010年就任东京理科大学校长。曾获朝日奖、日本化学会奖、紫绶褒章、日本国际奖、日本学士院奖等众多的奖赏。2010年10月被选为文化功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