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绿化沙漠的男子 远山正瑛

2011年03月23日 人物往来

得到国际高度评价的沙漠绿化活动

1995年种下第100万棵树时的情景。照片中央手持白杨的是远山正瑛。

远山正瑛是鸟取大学的名誉教授,也是沙漠绿化的世界第一人。他的功绩得到认可,被中国政府授予“国家友谊奖”、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被联合国授予“关爱人类公民奖(人类贡献奖)”等,并且荣获了亚洲诺贝尔奖“拉蒙·麦格赛赛奖”。他自称“既不是学者,也不是生意人,更不是政治家,我是个追求现场实际操作的技术人”,因此,他常常活动于绿化活动的最前线。

1936年在戈壁沙漠

1906年出生在山梨县的远山,从旧制第二高等学校考进了京都大学。1935年,当时在京都大学当助理的远山接受恩师的推荐,前往中国留学。翌年1936年的8月,与戈壁沙漠的相遇决定了远山的命运。他后来说,当时看到生长在戈壁沙漠的芥菜和蔬菜的田地,对沙漠的沙子所具备的生产能力感到惊讶,这成了他进行绿化活动的出发点。可是,由于战争与两国断绝邦交,这个绿化沙漠的梦想只能停滞下来。

后来,远山在鸟取大学农学部执教的同时,在鸟取沙丘展开了对旱地农业的研究。鸟取沙丘是日本最大的沙丘,当时正急于寻找防止沙丘扩大的良策。通过远山等人的研究,在沙地上种植了薤、葡萄、山药等作物,有效控制住了沙丘的扩大。基于这样的业绩,远山被誉为“沙丘之父”。时隔50年的岁月,他再次踏上了中国,开始了绿化沙漠的工程。

1986年在沙坡头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那里的沙坡头地区就是远山最先着手的沙漠绿化区。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合作,引进了远山在鸟取确立的技术,历经4年的岁月,成功栽培了葡萄园。

之后,远山视察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库布齐沙漠的恩格贝等地,开始为下一阶段做准备。在那里,他偶遇实业家王明海,相互讲述了沙漠绿化的理想。次年的1991年,成立了以远山为会长的NGO团体 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

“地球四分之一的土地是沙漠。全球变暖、人口增加和无节制的开垦,使荒漠化加速,因此,粮食不足、二氧化碳问题更加严重。对沙漠的研究虽然有进展,但防止沙漠化、沙漠的开发和绿化利用却没有发展。通过绿化沙漠,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日本虽然没有沙漠,但不是有智慧、资材和财力吗?”

与远山的这个信念产生共鸣的很多日本人通过协会,以志愿者的形式加入进来,组成了“绿色协力队”。这个“绿色协力队”不是以国家,而是以企业和个人的智慧、力量和金钱组织起来的团体。远山的遗言中称“绿化战士们”是“同志”。

1991年以后在恩格贝

1991年7月,“绿色协力队”第一批队员35人开始了在中国的绿化活动。虽然发生了树苗和铲子没有送到的意外事故,但利用当地采购的200株白杨树开始了植树。在没有一处树阴可以避身的大沙漠里,夏季白天气温高达40度,而冬季夜间气温降至零下20度,气象条件恶劣。大家背着铲子、树苗和盒饭,步行1~2个小时赶到现场植树造林,所有参加队员利用一个一个传递水桶给树苗浇水,作业条件严酷。当时85岁高龄的远山不光下达指示,而且还身先士卒,亲自手握铲子种植白杨树。当时,恩格贝只有5户人家,十几口人,他们对日本人的这些活动投去了奇异的目光。

由于王明海舍己的援助和众多志愿参加者勤恳的活动,1995年植树100万株,1998年200万株,2001年突破了300万株。随着白杨树变成树林,变成森林,恩格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现了白杨树防风林守护的田地,当地居民当上了农民和森林管理人,一起工作。道路修通,变成观光地的村庄逐渐发展成接收外出务工人员的城镇。

1996年摄于北京。受到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

1996年,江泽民国家主席(当时)在北京和远山进行了谈话。江泽民国家主席用日语表达了感谢之情,远山也用中文回答道,“历史上,日本从中国学到很多东西,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作用。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麻烦。我将以和平的方式来答谢和赎罪。”

为了颂扬远山的丰功伟绩,1999年在恩格贝修建了远山的铜像。在中国,生前建造铜像,他是继毛泽东之后的第二人,作为日本人,则是第一个享受该荣誉的。

2004年,远山撒手人寰,他的宏伟壮志至今由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继承。在协会成立迎来20周年的2010年末,植树共计365万株,“绿色协力队”达到第182批,参加的志愿者合计10,231人。

 

提供照片,协助采访: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